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是(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当今影响公共卫生的一个严重问题,心衰病人不仅住院次数增多,而且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患者生存率也明显降低。长期以来心衰患者一直是以药物治疗治疗为主,直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使心力衰竭的治疗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随后的一系列大规模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都证实了CRT的临床疗效。然而临床上大约有30%左右的患者行CRT治疗后临床症状及预后并未得到改善,此类患者称之“无反应”。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常常合并肾功能不全,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对这部分患者行CRT治疗疗效如何,术前不同水平的肾功能其对CRT治疗的反应及疗效如何?目前在这方面研究较少。不适当的器械植入不仅增加患者医疗负担而且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国外已有相关报道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CRT临床疗效不佳,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开展肾功能检测,探讨术前肾功能与CRT临床疗效的关系,从而为行CRT患者提供依据、提高CRT反应率。目的探讨基础肾功能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及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我中心52例成功行CRT-P/CRT-D且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计算患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并分组,17例患者GFR>90ml/min为A组,15例患者60ml/min≤GFR≤89ml/min为B组,20例患者GFR<60ml/min为C组。分别统计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6月时GFR、 NYHA(?)心功能、血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图(LVEF、 LVESV)相关参数变化并随访其长期生存。结果术后1月3组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6月A、B两组各指标与术前比较进一步改善,C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B组△GFR与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GFR改善最明显。有效率比较:A组与B组CRT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比较CRT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平均随访(2.78±0.6)年,亚组示GFR≥60ml/min与GFR <60ml/min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础肾功能水平可影响CRT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CRT术前应早期评估患者肾功能状态;心衰合并轻度肾功能降低患者CRT治疗在逆转心室重构的同时还间接改善患者肾功能,患者获益较大应尽早行CRT治疗;合并中度肾功能不全可影响CRT反应率,这部分患者行CRT治疗应综合评价患者获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