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涵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法学家和政治学家。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他极力宣传西方宪政思想的传播,主张在中国建立宪政体系。本文主要通过考察20世纪初至30年代高一涵的言论和行动,来展示其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历程。 全文共分五章。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高一涵的生平、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范围和方法。 第二章,讨论高一涵宪政思想之形成背景和思想资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与政治是高一涵宪政思想产生的基础。其师长和好友严复、胡适等人的思想,以及他在日本学习西方政治、法律理论,成为他宪政理论的资源。 第三章,高一涵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主要在他的民主、人权、法治、政党等观念或主张上表现出来。其民主观主要体现在对民主共和国家的论述,实行代议制民主,以及如何实现民主的问题上。他强调独立自主的人格,崇尚自由,要求经济上的平等权的人权观。高一涵认为法治即是以“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为基本诉求的“法的精神”,同时,他也对中国的宪法进行了思考与评价。关于政党政治,他主要从政党的改造,支持党治,反对军治等方面进行阐释。 第四章,主要探讨高一涵关于宪政实践的设计。高一涵不仅从理论层面阐述西方宪政思想的内容,而且还联系中国的实际政治情势,从实践层面对宪政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中国宪政实现的途径。他倡导联邦制,主张实行联邦分权,划清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并提出“好政府主义”的建国方案,主张改良政治,改造社会,建立一个“好政府”组织。 第五章,关于高一涵宪政思想的简要评析,包括其宪政思想的特点、局限性和历史意义及其启示。高一涵宪政思想有其独特性,表现为构成的复杂性、流变性与工具性。虽然,高一涵对宪政体系有较深的认识,对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但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宪政体系,所以难免会出现矛盾的地方。同时,他过于注重精英阶层的力量,脱离了民众基础,并且照搬西方模式,脱离实际,理想成分太多,最后导致其宪政理想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