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涵宪政思想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2203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涵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法学家和政治学家。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他极力宣传西方宪政思想的传播,主张在中国建立宪政体系。本文主要通过考察20世纪初至30年代高一涵的言论和行动,来展示其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历程。  全文共分五章。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高一涵的生平、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范围和方法。  第二章,讨论高一涵宪政思想之形成背景和思想资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与政治是高一涵宪政思想产生的基础。其师长和好友严复、胡适等人的思想,以及他在日本学习西方政治、法律理论,成为他宪政理论的资源。  第三章,高一涵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主要在他的民主、人权、法治、政党等观念或主张上表现出来。其民主观主要体现在对民主共和国家的论述,实行代议制民主,以及如何实现民主的问题上。他强调独立自主的人格,崇尚自由,要求经济上的平等权的人权观。高一涵认为法治即是以“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为基本诉求的“法的精神”,同时,他也对中国的宪法进行了思考与评价。关于政党政治,他主要从政党的改造,支持党治,反对军治等方面进行阐释。  第四章,主要探讨高一涵关于宪政实践的设计。高一涵不仅从理论层面阐述西方宪政思想的内容,而且还联系中国的实际政治情势,从实践层面对宪政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中国宪政实现的途径。他倡导联邦制,主张实行联邦分权,划清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并提出“好政府主义”的建国方案,主张改良政治,改造社会,建立一个“好政府”组织。  第五章,关于高一涵宪政思想的简要评析,包括其宪政思想的特点、局限性和历史意义及其启示。高一涵宪政思想有其独特性,表现为构成的复杂性、流变性与工具性。虽然,高一涵对宪政体系有较深的认识,对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但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宪政体系,所以难免会出现矛盾的地方。同时,他过于注重精英阶层的力量,脱离了民众基础,并且照搬西方模式,脱离实际,理想成分太多,最后导致其宪政理想的破灭。
其他文献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江南地区天主教传教事业尤为发达。虽然从汤若望开始,由于顺治、康熙皇帝对传教士的优容和对西学的兴趣,多数有科技、绘画、音乐等专长的人物被集中到北京,在很
对耐酸制品的性能与成型方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成型方法有利于提高制品的性能,并指出原料性能及工艺方法的重要性。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er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经历了甲午风云、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国肇基、二次革命、洪宪帝制等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历史转型的亲历者。
利用粘度计及高温X射线分析方法对生产陶瓷制品用陶瓷混合物加热至1150℃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有20%黄铁矿渣的混合物中高温矿物形成过程进行得较为强烈.
靳辅作为康熙朝有名的治河能臣,在治理水患和保证漕运方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靳辅治河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曲折丛生。其中,既有水性无常、风雨骤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