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庄规划的理论和设计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和矛盾,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村庄作为规划实施的最微观层面,在其特殊的治理环境下,出现了土地、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笔者面对这些村庄规划实践的问题,开始逐渐反思,规划实践中为何阻力重重?村庄规划究竟应当发挥什么作用?什么样的村庄规划才能顺利实施?如何编制可以顺利实施的村庄规划?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取“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通过分析厦门市村庄规划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即土地获取困难、村民参与度低、难以指导或改造民房建设、后续维护与管理困难等。以三个村庄规划的实施为实证案例,先后分析了与“人”有关的根源型影响因素(沟通、村庄治理模式、差评影响),与“财”(经济利益)、“地”(土地性质、征地政策)有关的驱动型影响因素,与“生产”(规划局限性)、“生活”(民风民俗)有关的互动型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对村庄规划产生的影响,试图对村庄规划实践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出了建议,尝试搭建村庄规划工作平台,以问题导向型的模式来确定规划方案,提倡多方参与、自上而下的规划技术路线。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编制方案应当注意前期深入的调研与充分沟通,实施过程中基层政府部门应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利用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果,引导、培育村民对村庄规划实施的长效自治能力,规划方案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当然,村庄规划的实施除了需注意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改进及实施过程的调整以外,土地政策、政府配套资金、人员指导等,也对规划实施的顺利与否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笔者认为,村庄规划的实施效果是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提高村庄规划的实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的研究以厦门市为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思路,丰富了我国村庄规划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