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是我国宋明以来出版事业的重要地区,在古代刻书史上有“图书之府”的美誉,对全国很有影响。但是,现在大多的古籍版本研究主要集中在清代以前的福建刻书,而且自古以来人们对福建坊刻的评价不高。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对著名的建阳书坊在明末清初衰微后的闽西四堡书坊、福、泉、厦等地的坊刻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但是一些学者对其评价不高,也不看重其价值。甚至,一些古籍研究者认为福建刻书业自建阳书坊衰亡后更无“本”可称。其实,清代的福建坊刻是福建古代文化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典籍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本文拟就这一领域做点小小的尝试,对清代福建坊刻的相关情况做个初步探讨。
本文首先对明末清初建阳书坊情况进行简单描述。其次,试图从社会、政治、地理、文化等因素着手,分析建阳书坊衰微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深入重点介绍在建阳书坊衰微同时,异军突起的福建坊刻中心——闽西四堡书坊。考察四堡书坊繁荣的历史背景:分别从政治经济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文化教育因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当时有限的史料如族谱等文献的整理和引用,反映四堡书坊起源、兴盛的整体发展情况,四堡坊刻的特色及主要刻书,以及四堡书坊所发挥的历史文化作用。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建阳坊刻渐衰于清初而全衰于乾嘉,四堡坊刻渐盛于清初而全盛于乾嘉,待咸、同年间衰落时,又是福州坊刻鼎盛之际。最后通过对当时福州、泉州、厦门等为数不多但仍繁盛一时的书坊的描述,考察福建坊刻的情况,并对清代福建坊刻本的历史影响和文献价值进行尝试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