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险的中国实践与制度构建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m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平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了众多如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网约货运司机、在线教育主播等劳动者,形成了依托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深刻变革。与传统就业方式相比,新就业形态在企业组织形式、劳动者就业方式以及双方关系稳定程度三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规范的平台管理规则以及劳动者自身存在的侥幸心理使其同样存在很大的工作风险,劳动者在接单服务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发生意外事故导致伤亡的事例屡见不鲜。然而,现行工伤保险制度以稳定明确的劳动关系作为工伤认定的前提,大部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之间因为种种原因并不构成标准的劳动关系,因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无法享受工伤保障。近年来,虽有地方实践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伤害保障,将劳动者按照行业逐个纳入工伤保险,但参保数量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伤害保障难题若囿于现行工伤保险的制度设计限制,而执着于厘清劳动者与平台企业间的劳动关系,就会导致部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保障无门的困境。基于此,本文根据现行政策,通过对相关概念以及理论依据进行界定、分析,阐述单独建立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单独建立职业伤害保险制度试点政策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总结实践经验,以试图找到一个有效、可普遍推广的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方案,促进新就业形态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理论支撑。通过对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形式、职业伤害保险制度与工伤保险制度两组概念进行对比,明确建立职业伤害保险作为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方式之一的优势。并且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劳动者人权保障基本理念、马斯洛安全需求理论和习近平社会保障论述进行分析,阐述在我国单独建立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以此作为建立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现行改革实践的有益探索。近年来,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为维护新就业形态良好发展、保障劳动者职业伤害权益做出了有益探索。本文以单独建立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试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西省九江市、江西省景德镇市三个地区,总结特点并分析三个地区在职业伤害预防、参保主体、缴费主体、缴费标准、确认情形、待遇计发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出现共性和差异性的原因,这对于从国家层面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伤害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为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瞻望。从建立职业伤害预防机制入手,在职业伤害保险制度中要摸清新就业形态高风险职业或工种,在允许劳动者个人自愿缴费的基础上明确平台企业的缴费责任与义务,合理规范缴费金额与周期,明确职业伤害确认情形和待遇计发,从而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制度保障。
其他文献
<正>阑尾炎(appendicitis)是阑尾腔阻塞和细菌侵入引起的炎症反应,患者如果在短时间内急性发作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容易导致阑尾穿孔、糜烂。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阑尾炎是常见炎症病,患者短时间内急性发作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极易造成阑尾穿孔及腹盆腔脓肿等问题。但是,部分阑尾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制不典型,往往出现急性发作,临床上多应用手术干预治疗。
期刊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率先提出建立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构建以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为统领,健全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机制,完善办理群众信访制度,引入听证等方式审查办理疑难案件的新时代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格局,对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期刊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共福建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和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对此作出具体部署。民生保障工作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全省人社系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坚持惠民生与促发展相结合、抓当前与管长远相结合、扬优势与补短板相结合、防风险与稳预期相结合,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
期刊
<正>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检察长张军明确提出"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张军检察长再次明确提出"将心比心对待群众信访,建立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这既是最高检认真贯彻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信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中央决策部署的有力抓手和务实之策,也是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目前,全国检察机关正在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深入推进,取得阶段
期刊
<正>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本课时间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准确把握《信访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深入理解《信访工作条例》出台的重大意义,坚持人民至上,主动担当作为,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将《信访工作条例》的要求落到实处,提升信访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