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是儒家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是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以“性恶”为观点的人性论是其思想的一大特色。关于人性问题,历来备受关注,而荀子在此方面的观点独具一格,性恶论不同于以往思想家们的人性观点,并且基于性恶论而提出来的“化性起伪”更是为人们在人性问题的解决上打开了新的视域。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是对人性进行教化,其理论思想涉及教育、道德、礼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研究,是我们对优秀文化进行吸收借鉴的关键步骤。荀子“化性起伪”的人性教化论主要体现在《性恶》篇中,本文以《性恶》篇为重点研究对象,辅以《荀子》文本中的《天论》、《礼论》、《劝学》、《解敝》、《正名》等等多篇进行展开。在以往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研究成果中,尚未出现将“化性起伪”所包含的“化”、“性”、“伪”三个概念放在一个框架里同时展现,并基于三者的内涵解读它们之间逻辑关系的文章著作。鉴于此,本文从整体的角度切入,沿着逻辑的方向,试图分析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建构,并解读其内涵上的逻辑关系。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体现了严密的逻辑,也正是因为逻辑,使得“化性起伪”思想的内容更加的明晰深入。时代背景是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逻辑前提,经济政治文化综合的社会因素激发了其思想的产生。《荀子》各篇并不是孤立无关,简单地拼凑在《荀子》一书中,篇与篇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论述“化性起伪”思想中会涉及到天人观、礼义道德等内容的原因,荀子的人性论和天人观对应而贯通,以人性论和天人观作为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理论基础,符合荀子“天人之分合”、“性伪之分合”的逻辑思路。就“化性起伪”思想本身而言,它包含着三个概念,荀子用下定义的逻辑方法,对各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概念之间环环相扣,并辩证地说明“性伪分合”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化性起伪”思想内涵的丰富性。由荀子的心论和礼论出发,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阐释“化性起伪”思想的逻辑路径,对“化性起伪”的切实可行予以一定程度的肯定,也彰显了荀子心论、礼论与“化性起伪”思想的融合,增加了更多哲学意蕴。本文除了从整体逻辑结构及内涵上探讨“化性起伪”的思想体系,也进一步考察了荀子思想所具有的历史意义,通过梳理荀子思想与前人思想、后人思想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化性起伪”思想的地位,汲取其合理性的精华,以今人的视角领略其思想的当代价值,至此呈现出“化性起伪”思想的理论主旨及文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