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腔镜下肢交通静脉离断术作为一种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新兴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临床价值。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为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而对于腔镜筋膜外交通支离断术(epifascial lapr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ELPS)临床应用很少,文献报道更少。我们对ELPS术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7年1月采用腔镜筋膜外交通支离断术治疗的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12例,共14条肢体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剖面流速图、空气体积描记仪、临床分级和静脉功能评分等方法在手术前后对患肢静脉交通支离断情况、静脉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等状况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手术的长期效果。结果本组共离断小腿交通静脉42支,平均3支/肢体,功能不全的交通支67.4%(29/43)距内踝的在20cm以内;手术前后静脉功能综合评分均值分别为(13.9±1.7)分vs.(6.4±0.8)分、手术前后彩超剖面流速图静脉返流量均值分别为(61.2±7.7)ml/s vs.(45.6±5.7)ml/s和空气体积描记仪3项指标术前后均值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除3条肢体(21.4%)发生局部水肿外,其余并发症如隐神经痛、皮下气肿、最初行走困难和切口延迟愈合等均发生于1条肢体(7.14%)。术后随访率100%(14/14),随访3~15个月。全组浅静脉曲张未见复发。6条溃疡肢体中有5条肢体溃疡全部愈合(83.3%),愈合时间10~91 d,平均(32±5)d。1条肢体溃疡明显缩小。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CEAP临床评分,除色素沉着无明显改善(P>0.05)外,其它临床表现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腔镜筋膜外交通静脉离断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在临床上的结果令人满意,在目前纠正深静脉瓣膜功能方面缺乏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微创技术手段,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