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大同市土壤肥力质量的时空演化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研究了20年来大同市土壤表层(0~20cm)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 土壤养分的统计结果表明,20年来,大同市土壤表层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全氮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提高主要与化肥的施用量增多有关;而忽视氮肥和不施钾肥,是造成土壤氮素、钾素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2) 两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对比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升有降,占总面积37.27%的区域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5g/kg,而44.65%的区域有机质下降了0~6g/kg;全氮含量有所下降,占总面积50.81%的地区土壤全氮含量下降了0~0.1g/kg,下降幅度大于0.1g/kg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4.91%;仅有21.28%的区域全氮含量提高了0~0.1g/kg。全磷含量表现为上升趋势,占总面积68.78%的地区全磷含量提高了0~0.25g/kg,有24.28%的地区下降了0~0.3g/kg;速效磷含量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且提高幅度较大,全区仅有3.4%的地区速效磷含量略有下降,而速效磷含量提高了0~10mg/kg和10~20mg/kg的区域占到了研究区总面积的80.16%,另有16.26%的区域速效磷提高幅度大于20mg/kg;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20mg/kg和20~50mg/kg的区域占到了总面积的57.80%,而含量提高了0~20mg/kg和20~40mg/kg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5.46%。 (3)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质量研究表明,人为耕作措施、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田间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肥力质量诸多因素之中的重要因素。山区、丘陵区土壤随着垦殖力度的加大以及开垦年限的加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日趋严重,土壤质量逐渐恶化。今后,山区、丘陵区应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同时,尽快有计划、按比例的退耕还林还草,逐步建成本区的畜牧业基地。耕地多分布在盆地平原区,在人为种植过程中,耕地土壤肥力受制于利用方式和管理水平。水浇地、旱地和菜地土壤肥力质培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为管理和投入水平,耕作精细、投入较高的土地,其土壤肥力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因此,高肥力土壤的保持与低肥力土壤的改良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针对川中紫色丘陵区降雨不均导致季节性干旱问题十分突出,并且由于成土母质的差异,区域内农业生产差异较大的情况,本文以川中紫色丘陵区为研究区域,运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
沼液农用可以合理地资源化利用沼气发酵残留物,达到降低农业成本兼顾环境效益的目的。本研究以沼液(以当地农户的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作为厌氧发酵的原料)替代化肥和农药种植
湖北省宜都市某化工厂在生产磷铵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磷矿渣,从2003年1月到2005年3月,在当地三板湖村累计堆放磷矿渣约255万吨,2005年扩大生产规模后,每天向外排放量高达5000吨。
土壤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研究陆地土壤碳循环机制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预测大气CO2含量及全球变化的重要基础。当前土壤碳循环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