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人膀胱癌T24/ADM耐药细胞的建立目的:建立人膀胱癌T24/ADM细胞耐药模型并初步检测其耐药性。方法:以人膀胱癌T24细胞为亲本细胞,采用阿霉素(ADM)低浓度梯度诱导细胞耐药。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对药物的耐受性,RT-PCR检测mdr-1的mRNA表达。结果:阿霉素低浓度梯度诱导3个月后建立了耐药细胞系。T24/ADM耐药细胞在形态上比亲本细胞略有增大,对ADM的耐受性增高,同浓度ADM作用下T24/ADM比T24细胞存活多,组间差异具显著性,P<0.01. T24/ADM细胞RT-PCR检测mdr-1的mRNA表达显著增高,T24表达不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霉素低浓度梯度法建立的T24/ADM细胞系具有多药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主要与mdr-1基因表达有关。第二部分胰酶法和盐酸法对原位膀胱癌模型建立的影响目的:比较胰酶法和盐酸法两种不同的膀胱粘膜损伤方法对细胞移植法原位膀胱癌模型建立的影响及优缺点。方法:4-6周龄裸鼠两组,每组10只。麻醉后经尿道置入膀胱静脉留置针,导尿后一组注入100u110%胰酶保留30min,另一组注入100ul 0.1 mol·L-1 Hcl 15s, PBS冲洗后将浓度为1×107L-1的人膀胱癌T24细胞悬液注入两组鼠膀胱保留1-2h。另设一组5只导尿冲洗后直接注入细胞保留1-2h。定期观察裸鼠一般情况。28d后断颈处死,解剖观察膀胱成瘤及转移情况,并取膀胱及可疑肾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胰酶破坏组到2w有2只间断出现淡红色血尿,下腹肿块不明显。到28d后处死,肉眼2只成瘤,约占膀胱50%以上。病理检查证实成瘤2只,多局限于粘膜,未突破肌层。盐酸破坏组约12d开始出现血尿,其中4只可及下腹肿块,2只于2d死亡。到28d处死,共8只大体成瘤,2只见右肾肿大。病理检查示8只成瘤,细胞结构紊乱,未突破浆膜层,两只肾转移。未行粘膜破坏组无明显变化,也无瘤形成。结论:胰酶破坏膀胱粘膜对动物损伤轻,但成瘤率低;盐酸破坏粘膜对动物损伤稍大,但成瘤率满意,在细胞移植法建立原位膀胱癌模型可明显提高成瘤率。第三部分T24/ADM原位膀胱癌多药耐药模型的建立及初步检测目的:建立模拟人的原位膀胱癌多药耐药模型并行耐药性初步检测。方法:采用细胞移植法将T24/ADM耐药株及T24细胞敏感株移植到两组裸鼠膀胱后定期观察其下腹及一般情况。28d后处死裸鼠称成瘤膀胱重量,测体积,行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测,RT-PCR测mdrl的表达,并将瘤组织制成细胞悬液用MTT法测其耐药性。结果:两组裸鼠膀胱的成瘤率分别为80%(8/10)和90%(9/10),耐药组成瘤约晚敏感组2-3d,空白组无肿瘤形成。两组重量和体积分别为:(0.8±0.3)g,(1.0±0.5)g;(875±158)mm3,(903±192)nm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织病理学检测:T24/ADM组有4只出现右肾增大,T24细胞组有两只裸鼠出现右肾肿大,约1.0×1.8cm,色暗灰到暗红。两组膀胱肿瘤组织切片见细胞结构排列较乱,胞体形态不规则,向肌层不同深度浸润,未突破将膜层,两组间差异不明显。RT-PCR测mdrl表达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MTT检测耐药组裸鼠肿瘤细胞较敏感组对ADM有明显的耐药性(P<0.01),且对其它几种药物也有耐药性(P<0.01)。结论:细胞移植法成功建立了T24/ADM原位膀胱癌耐药模型,并仍具有多药耐药特性,为进一步对膀胱癌多药耐药的逆转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