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传达的主题,更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换句话说,“内容”和“形式”在文学中是同等重要的,而形式的问题通常是文体学研究的范畴。在文学文体学中常提到一个概念----前景化,它指的是那些违反了语言或文化习惯的表达。美籍华人叶子南首先提出将前景化概念引入翻译领域,此后众多学者就前景化的翻译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围绕诗歌中的前景化语言进行探讨,忽略了小说中的前景化现象,而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此外,很多研究都局限于翻译理论本身,没有放在更大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如与认知、社会学、符号学相联系。本文以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在认知框架内提出了可行的翻译策略。首先,论文就一些相关理论如认知图式、前景化和认知翻译中的意图理论进行了综述,这是整个研究的基础部分。随后,论文从认知角度对前景化现象进行探讨,并指出前景化是通过打破读者头脑当中的形式、内容和文化图式而取得文体效果的,它同时也更新和丰富了读者的认知图式。另外,论文提出前景化的文本意图是一个包含有一系列子意图的层级系统,它首先可以分解为信息意图和文体意图。对于前景化语言来说,信息意图和文体意图是同等重要的,它们彼此紧密相连。文体意图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打破认知图式的意图和其它文体意图。处于层级系统最底端的是表层结构意图,由于作者进行表达的时候可以有很多选择,所以这一意图是相对灵活的、动态的,它是对所有上级子意图的语言实现。理论上讲,文学文本的前景化现象应该在翻译中得以充分体现,即以前景化译前景化,只有这样原文的文本意图才能够在译文中得以彰显。但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巨大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可能会使译者很难,甚至无法将前景化的文本映射到目的语当中去。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还应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性问题。但同时,现在读者对于新奇的语言的容忍度有所增强,这使译者有了更大的翻译空间,能够尽多地保留原文的前景化语言特征。根据前景化文本意图的层级结构,前景化翻译中最理想的策略是全值翻译策略,即保留原文中所有的子意图,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模仿其表层结构特征。如果这个策略很难实现,译者可以采取灵活转换的策略寻找其它的表层表达方式来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前景化效果。在这种策略中,译者意图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发挥。但在有些情况下,由于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差异,译者可能无法在目的文本中运用非常规的语言形式来传达主题信息。这时,译者只得放弃前景化表达,采取一元翻译策略,以传递原文信息意图为主。当然,这个策略只是努力无果后无奈的一种策略选择。本文通过例证从认知角度对小说中前景化语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为前景化语言分析及其翻译研究开拓一个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