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东南涪陵区块东邻大池干构造、西邻大天池构造,地质构造上属于四川东南部褶皱带——万县复向斜礁石坝~苟家场~黄泥塘斜列向斜构造带,构造呈北东向延伸,构造形态复杂。本文采用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地震资料,从构造特征入手,对四川盆地东南部涪陵地区志留系-三叠系重点勘探目标层进行了构造特征、断裂特征、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古地貌的详细研究。通过此次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标定,解释了下志留统底界、下二叠统底界、上二叠统底界、上二叠统长兴组底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底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四段底界、上三叠统须家河底界、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底界8个反射层,研究显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底界反射层反射波能量强弱的变化不太大,大都表现为前相位能量较强,而且连续,后相位反射能量相对较弱。上三叠统须家河底界反射层测区西部为一个强相位,其他地方为二个强相位,反射能量强弱的变化不大,且连续。上二叠统长兴组底界反射层反射波能量强弱的变化不太大。上二叠统底界反射层表现为单强相位,反射特征稳定,连续性好。下二叠统底界反射层一般为波峰反射,反射特征较稳定,连续性较好。(2)现今整体构造形态在三叠纪须家河组之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呈北东-南西走向的向斜概貌,断层发育较少,往南东、北西方向不同程度抬升,工区中心基本为构造低部位。三叠纪须家河组构造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虽然研究区中部依然为构造低部位,但构造形态往南西方向逐渐发散,形态宽缓,断裂较为发育,呈现北西-南东走向,与三叠纪之前的北东-南西向明显不同。(3)通过构造发育史研究表明,构造变形在北西-南东方向明显,二叠纪龙潭组前尚未形成褶皱断裂构造,二叠纪之后普遍发生了构造变形,构造变形发生较晚,构造形态主要受燕山运动与喜山运动影响形成。整体而言,在北东-南西方向构造变形微弱,地层产状稳定,现今构造形态略具有北东高,南西低的地形特点。(4)印模法恢复的古地貌表明在中生代沉积之前,研究区基本略具北东高、南西低的古地貌特征,但局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波状起伏。各个时期的古地貌研究表明,二叠纪之前,古地貌的继承性比较好,北东部地势相对较高,依次往南西、南部降低,局部表现为波状起伏,形成规模大小不一的古隆起与古洼地。但是,在三叠系沉积前,古地貌发生了比较明显的翘倾变化,形成了南西地势偏高,北东偏低的古地貌。结合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的研究,表明古地貌受构造演化控制较明显,在中生代晚期,四川盆地的构造开始发生明显变形,导致古地理格局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