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的变化影响着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简称LUCC)研究是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计划,是目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化研究优先关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晋北(包括晋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津风沙源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荒漠化监测和防治的12个重点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近年来在人类活动(自然资源的强度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等)的影响下,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为此,开展2000-2013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对揭示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土地整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择晋北(包括晋西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8年和2013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在地理信息软件技术平台支撑下,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格局研究的理论,对研究区14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获得一些初步认识。(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草地、林地,在2000-2013年的14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动态度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时段耕地呈减少趋势,林地呈增加趋势,居民工矿用地呈增加趋势;以2008年为界,草地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情形;水域面积在整个研究时段内呈减少趋势;未利用地总体上变化不大。(2)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为0.45%,2000-2008年动态度指数为0.53%,2008-2013年为0.42%。这反映出2008年之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剧烈程度明显低于2008年之前。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值为0.48。综合两项指标衡量,进一步说明研究区2008年之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和程度较2008年之前相应地减慢与降低,但仍处于土地利用的发展时期。(3)对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区以耕地、草地、林地为主要景观类型。研究时段内,林地、水域、居民工矿用地、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增加了,表明孔隙度增大,分布渐趋分散,破碎化程度增强,而耕地、草地的斑块密度有所下降,反映斑块的孔隙度减小,分布渐趋集中,破碎化程度减弱。研究区6大类景观类型的斑块总数呈现减少趋势,表明景观异质性程度有所下降。草地景观类型较其他景观类型形状更为复杂,耕地、草地、林地这三种主要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指数都在下降,而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在增加,说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水域景观和居民工矿用地景观复杂性在增强,斑块形状复杂化。(4)对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研究区景观的复杂程度和聚合程度有所增加,多样性及抗干扰能力增强,自然景观分布均匀,表明人为扰动的程度增强,这与研究区域在研究时段内大量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建设、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等人类活动相关。(5)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主要是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效应,2000-2013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逐渐增加趋势,反映出区域生态环境向良好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