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中继MIMO系统波束成型与功率分配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无线通信中,中继技术是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使用中继辅助通信可以极大的提高系统吞吐量,改善小区边缘信号覆盖以及减小功率消耗。通过在中继上使用多天线阵列,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获得分集与自由度增益。利用模拟网络编码(ANC)技术,双向MIMO中继系统可以在两个时隙内完成用户间的通信。在第一个时隙,两个用户同时将信号发送到中继节点;第二个时隙,中继将第一个时隙接收到的混合信号广播到两个用户。利用ANC,每一个用户都知道一定的信道信息与自身发送的信号,所以用户间的自干扰可以很容易的被消除。对比于单向中继需要四个时隙完成信息交互,双向中继系统成倍的提升了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因此本文我们重点研究双向MIMO中继系统,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学习了单向中继系统中源与中继矩阵的联合设计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常用的目标函数最优的联合预编码结构是利用奇异值分解(SVD)分别将源与中继间,中继与用户间的两跳信道同时对角化,再将两跳信道的特征值进行匹配。针对这种对角化结构,我们利用最大互信息作为目标函数将对角化算法与常见的天线选择算法(选择最强的一对天线对)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了其性能。  其次,不同于单向中继系统,利用模拟网络编码(ANC)技术,双向中继系统可以成倍的提升系统的频谱利用率,虽然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双向中继系统的优化问题涉及到多个矩阵变量的优化,因而它是非凸的,很难直接求解。本文首先针对单用户双向中继系统,分别基于干扰对齐思想(IA)与联合酉三角分解思想(JUT)提出了两种次优的并行化预编码算法,将非凸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功率分配问题,并仿真验证分析了其有效性。  接着,本文研究了多用户双向中继系统的波束成形与功率分配技术。在该系统中,没有一种单一的指标可以供我们来直接衡量系统的好坏,单纯的和速率最大化或者和均方误差最小化都没有实际的意义,例如在系统和速率最大的同时,功率全集中在了部分信道条件良好的用户对间,某些需要通信的用户被关闭,用户的公平性与实用性不能保证。与之前以功率为限制条件不同,我们将每一个用户的QoS作为限制条件。在保证每一个用户通信质量良好且公平的情况下,最小化系统的总功率消耗,来适应更实际的通信需求。该算法利用块对角迫零方法(BD)消除用户对间的干扰,该问题转化为了功率分配问题,得到了最优功率分配并进行了仿真分析。  文末对全文的工作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接下来的工作。
其他文献
本课题是受常州市山林自动化设备公司的委托而研究开发的项目。本项目立足于工业现场的HART协议,主要完成的是对工业现场中HART信号的采集、跟踪、D/A转化和设备报警。实际上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车辆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不仅增加了社会的负担,还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新问题是现代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智能交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多媒体信息在网上的传输越来越重要,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技术以其实时性的特点逐渐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流媒体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版权保护
随着无线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线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围绕以IEEE802.11为技术的公共无线局域网PWLAN的安全体系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提高802.11无线局域网安全的理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上多媒体数据以视频、音乐、文字等各种形式充斥着人类的视听,加之实时广播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启用,使得人们可以轻松播放和存储大量多媒体内容。
本课题来源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技术及其实验系统研制。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无线通信网络。与传统的单跳的Ad Hoc网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具备频谱利用率高、带宽扩展性强等一系列特点,是下一代移动通信(Beyond 3Generation-B3G)系统有竞争力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伴随着RFID技术的兴起与不断扩展,RFID中间件技术也应运而生,成为了RF
随着中国电信业务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IC卡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IC卡可以作为电话卡在电信系统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信用卡在银行系统使用,也可以应用
产品质量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立产品溯源系统实现对产品的全程追踪监控,被认为是维护产品质量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在现有的溯源查询方案中,电话、短信、互联网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