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超声内镜(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超声内镜在指导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治疗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超声内镜诊断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病例资料,研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超声特点、起源部位、大小等,做出初步诊断。根据超声内镜的诊断、病变大小及来源层次,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通过分析病变切除的完整性、术后并发症,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及安全性、有效性。结果:1.共纳入的黏膜下肿瘤155例,食管58例、胃部89例、十二指肠8例,瘤体大小为0.31~6.00cm。2.超声内镜共诊断平滑肌瘤69例,低回声67例、高回声2例,回声基本均匀,主要来源于黏膜肌层;诊断间质瘤63例,表现为低回声17例、混合回声36例、高回声10例,回声可不均匀,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诊断囊肿6例位于黏膜下层,呈无回声结构;脂肪瘤14例位于黏膜下层,为高回声表现,可见后方回声衰减;异位胰腺3例表现为不均匀的中高回声,偶可见脐样结构。经手术切除后病理明确诊断间质瘤57例、平滑肌瘤68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脂肪瘤10例、血管瘤1例、囊肿9例、异位胰腺6例、淋巴组织增生2例,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6.25%(134/155),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好(kappa=0.624)。3.超声内镜预判黏膜下肿瘤位于黏膜肌层64例、黏膜下层26例、固有肌层65例,与内镜下手术发现病变来源层次一致的病例有145例,黏膜肌层61例、黏膜下层25例、固有肌层59例,超声内镜对病变层次来源预判准确率为93.54%(145/155),与术后一致性为优(kappa=0.897)。4.术后病理确诊的平滑肌瘤68例、间质瘤57例,平滑肌瘤多位于食管48例(70.58%)、间质瘤多发于胃部54例(94.74%),间质瘤瘤体平均直径2.21±1.17cm,来源于固有肌层41例(71.93%)、黏膜肌层16例(28.07%),回声不均匀32例(56.14%)、内部有钙化4例(7.02%)、低回声18例(31.58%)与平滑肌瘤(瘤体直径大小、来源层次、回声是否均匀、内部是否钙化、回声强度)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5.根据病灶起源特点选择不同治疗方式,142例SMT行单纯内镜下切除中,EMR切除80例、ESD 11例、STER 7例、ESE 33例及EFR 11例,5组中切除瘤体大小、来源层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内镜下治疗各组中均没有出现迟发性出血及严重感染病例,ESD组出现术中较大出血1例(0.7%),除了EFR主动性穿孔外,共有3例出现被动性穿孔(2.11%),分别为STER组2例、ESE组1例,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性(P<0.05)。EMR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6.25%,ESE为93.94%,其余全部100%完整切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内镜能清晰的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特征以及跟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肿瘤的大小、来源层次以及病变的性质,准确率较高,同时可以为黏膜下肿瘤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内镜下切除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悲剧是悲剧人物的要求与不可能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必然导致悲剧人物的理想或精神世界的毁灭,表现出反抗精神。以悲剧之美为特征,并包含高尚,优雅,戏剧性等综合性艺术,20世纪是
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尤其近些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增长率更是达到新的高度。大量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流向发达国家,并购投资
利用广义(V,ρ)凸函数,建立了非光滑多目标规划的Wolf型对偶,证明了弱对偶定理和强对偶定理.
考试者监测是在线考试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传统监测方案主要集中在考试者的身份识别方面,缺乏对考试者异常行为的有效识别。面向在线考试异常行为监测,提出通过体感数据采集
本文结合特征向量法(EM)及和法(SM)优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排序方法一具有平均累积优势度的和法(DSM),同EM,SM,MDM[6]相比,此法简单、实用、可靠、计算权重所需时间少、且与EM总
本文讨论了资源的影子价格不唯一时,对影子价格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及如何判断资源的影子价格是否唯一,如何解决这种不唯一性带来的问题,以避免决策的失误.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废水排入河流、湖泊等水域,导致水域水质恶化。目前,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科学工作者及公众的热切关注。为了更好地改善和管理水生态环境,科研工作者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建立了众多的水质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涉及的参数多,计算复杂,而且单独的结果数值无法与研究区空间信息结合分析,给水质模型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一些困难。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自动化处理,并将数据与空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