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探讨中国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首先对中西方文论史上的反讽理论的发展进行一番整理和对比,并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一些关联,然后分析反讽成为明清小说叙事重要特点的原因。最后重点分析以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长篇小说反讽的技巧和特征,以及这些小说在主题,风格上表现出的反讽特色。 本文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由西方和中国明清以前的反讽理论的发展这两个小部分组成。西方反讽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反讽分别从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发展到一种哲学美学的世界观,后又回归到语言层面,成为语言的一种最基本的原则。中国明清以前的反讽理论没有明确的分期,但是仍有一些代表性的术语如“含蓄”等分别是从修辞、风格、以及哲学思维方式上概括中国文学作品中反讽主要特征的。 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反讽成为明清长篇小说重要的叙事特征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长篇小说自身的特征,其中包括长篇小说文体的喜剧风格和现实与虚构的矛盾性。另一个是当时的哲学思潮,即从明代开始,三种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就开始走向融合。后半部分侧重论述以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的具体的反讽叙事技巧、包括“双关”、“诗词”等。以及作家在创作时对于笔下的人物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思想倾向,最后是小说的喜剧戏谑的风格特色和构成这种喜剧风格的各种修辞技巧。 结语部分简要论述研究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故事,本身并未见诸于史实.究其根源,乃出自于民间艺人之手,而后由文人进行整理、加工再创造而成.这一复杂的流变过程包容了史家、民间、文人三种
该文以后殖民主义的身份理论为切入点,对"20世纪英语女性写作对于女性身份问题"所做的观察与梳理,正是基于对目前女性研究现状的一些思考.在引言部分里,文章分析了女性研究在
我国现当代话剧理论与实践的泰斗式人物是“南黄北焦”。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黄佐临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焦菊隐是我国现当代话剧史研究中不能绕过的两位话剧导演大师。黄佐临
论者认为近十年来大陆学人关于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讨论集中反映了时空意识的变化与冲突.有鉴于此,该论文把论题宗旨定位于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言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