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进行干预,观察对比各组大鼠的血压、行为学、血清、基因、蛋白等指标,探讨针刺降压及干预RhoA/ROCK信号通路对血管内皮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所有大鼠在实验前均适应性饲养1周,将SPF级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每组10只。此外,将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东京种(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只需固定。穴位组、非穴组大鼠固定后,在每天同一时间段进行针刺干预,针刺腧穴均为双侧。穴位组选用“内关”“足三里”“心俞”“脾俞”,非穴组选择上述四穴旁6~8mm的非经非穴点。每次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1次1min,捻转幅度约180°,频率约80次/min。一日1次,连续28d。各组大鼠在实验前、1周后、2周后、3周后、实验结束后均测量尾动脉血压并观察行为学改变,实验结束后截取组织光镜观察主动脉形态变化、电镜观察内皮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血清NO、NOS、ET-1、AngⅡ、TNF-α含量,使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分别测定RhoA、Rock1、Rac1、Cdc42、eNOS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实验前,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大鼠血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血压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实验过程中,空白组大鼠血压均保持稳定水平。干预1周后,模型组大鼠血压较前升高,非穴组、穴位组大鼠血压均较前下降。与模型组大鼠血压相比,穴位组大鼠血压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穴组大鼠血压相比,穴位组大鼠血压稍下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周后,模型组大鼠血压继续升高,非穴组大鼠血压较前稍升高,穴位组大鼠血压较前继续下降。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血压相比,穴位组大鼠血压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3周后,模型组大鼠血压继续升高,非穴组大鼠血压均较前稍降低,穴位组大鼠血压较前明显下降。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血压相比,穴位组大鼠血压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束(实验4周)后,空白组大鼠血压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压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血压比较,穴位组大鼠血压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易激惹程度的影响实验前,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大鼠总体易激惹程度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三组大鼠易激惹程度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实验过程中,空白组大鼠总体易激惹程度未见明显变化。实验1周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总体易激惹程度升高,穴位组大鼠易激惹程度降低。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大鼠易激惹程度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周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总体易激惹程度继续升高,穴位组大鼠易激惹程度继续降低。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大鼠易激惹程度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3周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总体易激惹程度继续升高,穴位组大鼠易激惹程度继续降低。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易激惹程度相比,穴位组大鼠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束(4周)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总体易激惹程度明显升高,穴位组大鼠激惹程度明显降低。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易激惹程度相比,穴位组大鼠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旋转耐受时间的影响实验前,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均低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过程中,空白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未见明显变化。实验1周后,模型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减少,非穴组、穴位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均较前增加。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相比,穴位组大鼠增加明显,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周后,模型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减少,穴位组、非穴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均较前增加。与模型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相比,穴位组大鼠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穴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相比,穴位组大鼠增加明显,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3周后,模型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较前未见明显变化,穴位组、非穴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较前均增加。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相比,穴位组大鼠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束(实验4周)后,模型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较前稍减少,穴位组、非穴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较前均增多。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旋转耐受时间相比,穴位组大鼠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HE染色下的形态学影响光镜下空白组主动脉形态正常,内膜光滑完整,内皮细胞排列连续,形态规则,内皮下连接紧密,中膜弹性纤维排列正常无增厚,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整齐;模型组内中外膜三层分界不清,内膜严重增厚,内皮细胞损伤水肿、不规则撕裂,中间膜弹力纤维断裂,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穴位组主动脉形态较正常,各层边界较清晰,内膜层尚完整,无明显增厚,中膜弹力纤维层以及平滑肌细胞排列未见明显紊乱,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非穴组主动脉壁分界不清,内膜增生肥大,内皮细胞突起、脱落严重,中膜弹力纤维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不规则。4.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超微结构的影响电镜下空白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排列紧密,形态正常,内膜扁平,平滑肌细胞核染色质正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镜下可见,形态正常。模型组大鼠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的插入明显增多;内皮下的结构疏松,弹力膜断裂,管壁胶原纤维增多;异染色质增多,管壁空泡样、棒状线粒体出现、内质网肿胀,异常细胞器增多。穴位组内皮下结构基本正常,平滑肌细胞插入情况明显减轻,异常细胞器明显减少。非穴组内皮细胞损伤较严重,内皮下结构连接疏松,弹力膜断裂,管壁胶原纤维增多,扁平细胞与动脉壁之间的空隙变宽,内质网肿胀,异常细胞器增多,并无明显改善。5.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NO、NOS、ET-1、AngⅡ、TNF-α的影响与空白组大鼠血清NO、NOS含量相比,模型组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血清NO、NOS含量相比,穴位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大鼠血清ET-1、AngⅡ、TNF-α含量比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血清ET-1、AngⅡ、TNF-α含量相比,穴位组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针刺对RhoA、Rock1、Rac1、Cdc42、eNOS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影响与空白组大鼠血管内皮RhoA、Rock1、Rac1、Cdc42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相比,模型组大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大鼠血管内皮eNOS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相比,模型组大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RhoA、Rock1、Rac1、Cdc42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相比,穴位组大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非穴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eNOS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相比,穴位组大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非穴组两组大鼠血管内皮RhoA、Rock1、Rac1、Cdc42、eNOS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提高NO含量以及NOS活性,降低ET-1、AngⅡ、TNF-α表达水平,降低RhoA、Rock1、Rac1、Cdc42蛋白含量及其基因表达水平,提高eNOS蛋白含量及其基因表达水平,抑制RhoA/Rock通路激活,降低大鼠血压并改善血管内皮病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