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储层的精细划分为基础,在垂向上利用测井曲线以沉积过程中形成的隔夹层(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来识别和划分单砂体。平面上对不同成因的砂体进行分析及沉积微相成果的研究,明确各类型砂体的成因及展布。分析表明,扶余油田东南过渡带泉四段受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的频繁摆动作用,使砂体的宽度逐步增加,河道砂体局部相互切割、叠加形成连片的复合河道砂体,同时由于砂体的横向迁移及纵向叠加都比较强,造成了储层的纵横向非均质性严重。通过对研究区各沉积时间单元的形成过程、微构造和沉积微相的分析,认识到四家子高点南端和雅达红高点夹层水、夹层气的存在是由于构造幅度较为平缓,油水分异作用弱、构造控油作用不明显及沉积微相作用控制的,局部是受微构造控制的。目前有6个大的因素决定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其中储层的沉积相带、单砂体的接触关系、微构造及注采系统的完善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断层遮挡、河道边部及正韵律油层的上部层段、合层开采油层上部层段是有利的剩余油富集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