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动物实验,探究解毒化瘀通络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毒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和新思路。方法:1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脑梗死恢复期(瘀毒阻络证)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脑心通胶囊治疗,治疗组36例给予解毒化瘀通络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量表、m RS评分、B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总结分析解毒化瘀通络方的临床疗效。2依托TCMSP等数据库收集整理解毒化瘀通络方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 Card等数据库检索疾病治疗靶点,通过STRING及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互作网络,通过metascape在线平台及R软件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从系统、整体角度探索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和作用靶点。3动物实验部分,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解毒化瘀通络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并进行预给药,解毒化瘀通络方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解毒化瘀通络方灌胃;对照组给予脑心通胶囊灌胃。模型及给药组大鼠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模型建立24h后评估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于造模后第14天,再次评估行为学评分,通过H&E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检测各组大鼠的脑组织病理学形态和超微结构;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6、IL-1β、TNF-α、S-100β因子水平及脑组织中MDA、GSH、SOD水平,通过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组织中Akt、GSK3β、Nrf2、HO-1等蛋白表达及对应m RNA表达量。结果:1经治疗,解毒化瘀通络方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达84.85%,脑心通胶囊对照组为82.35%,治疗组对于中医证候治疗疗效显著,尤其对于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头痛、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舌象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残障功能恢复方面相对于对照组也有一定的改善。2解毒化瘀通络方九味中药共筛选出有效成分88个、潜在靶点366个,复方中药靶点与疾病治疗靶点交集基因54个,PPI互做网络结果表明抗炎和抗氧化应激可能是复方在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方面;GO及KEGG分析提示解毒化瘀通络方可以从多靶点治疗缺血性卒中。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行为学评分显示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可显著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P均<0.05),解毒化瘀通络方高剂量治疗组降低最显著(P<0.05)。TTC染色显示模型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多,与模型组相比,各个给药组均有不通程度的梗死体积减小(P<0.05),其中高剂量组改善最明显。H&E染色结果示模型组神经元排列松散、坏死,治疗后病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减轻,高剂量组治疗后最趋近于正常结构形态。透射电镜示模型组细胞核及细胞器形态异常,核膜不连续,细胞核浓缩、溶解消失,胞质内出现空泡,肿胀明显。各个给药组可见损伤明显减轻,其中解毒化瘀通络方高剂量组恢复最显著。ELISA法检测了各组大鼠血清中因子IL-6、IL-1β、TNF-α、S-100β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复方高剂量组降低最显著。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都能升高SOD和GSH的水平,且降低MDA水平,其中复方高剂量组的调节作用最显著(P<0.05);PCR检测通路蛋白相应的m RNA表达量,解毒化瘀通络方及脑心通胶囊增加Akt、Nrf2及HO-1的m RNA转录(P<0.05),而降低GSK3β的m RNA转录(P<0.05),复方高剂量组结果最显著(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rf2表达量降低,药物干预后,大鼠脑组织中Nrf2表达量增加(P<0.05),并且细胞核中Nrf2表达量亦增高(P<0.05),随着药物给药剂量增加,p-Akt(Ser473)及p-GSK3β(Ser9)表达增加(P<0.05);免疫组化结果可见,相对于模型组大鼠,各给药组都能增加Akt、Nrf2、HO-1阳性蛋白面积(P<0.05),而减少GSK3β面积(P<0.05),以复方高剂量组明显。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发现解毒化瘀通络方对脑梗死恢复期(瘀毒阻络证)有治疗作用,其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究并验证解毒化瘀通络方可能是通过调节Akt/GSK3β/Nrf2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今后延伸性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