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耐药性癫痫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离子转运蛋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药物抗性癫痫的治疗及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材料与方法:
1、每天观察记录小鼠自发性癫痫发作次数(spomaneous recurrent seizures, SRS),致痫后1天、14天、45天分别对小鼠进行EEG描记,并将小鼠在各时间点断头取脑,用Nissl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病理学改变,用TUNEL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
2、对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用适时定量RT—PCR来检测CCCs家族成员NKCC 1、KCC2及wNK3 mRNA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NKCC1和KCC2蛋白的表达情况。
3、在致痫后各时间点,对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经升主动脉灌注取脑,用于免疫组化,观察NKCC1和KCC2在海马区的表达情况。
4、用特异性荧光氯离子染料MQAE观察海马神经细胞内氯离子浓度的变化。
结论:
1、氯化锂-匹罗卡品所致颞叶内侧癫痫模型可出现行为学、脑电图改变及病理学改变,可造成海马神经元凋亡。
2、MTLE形成后,NKCC1表达上调,而KCC2的表达下调,它们的表达改变可能造成细胞内外氯离子的浓度不平衡,从而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容易诱发癫痫发作。
3、在小鼠氯化锂-匹罗卡品模型中,WNK3 mRNA的表达增高,特别是在慢性癫痫形成后,其表达显著增高,可能与上游调控NKCC1和KCC2表达有关,从而参与了难治性颢叶内侧癫痫的形成。
4、应用特异性氯离子荧光染料MQAE证明,在颞叶内侧癫痫形成后,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内氯离子浓度是增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