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高原花湖泥炭地泥炭沉积及其记录的环境变化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fzi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炭地主要由原地植被死亡分解后堆积发育而来,是获取过去环境高分辨率变化信息的良好地质档案。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高原是中国最大的泥炭资源分布区,对气候、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本研究在若尔盖高原花湖附近人工挖取一泥炭剖面,利用自然和人工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测年技术建立高精度沉积剖面年代序列,在此基础上,通过干容重、含水量、有机碳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研究沉积剖面结构和泥炭沉积特征,以及有机碳沉积速率;通过气候代用指标粒度、腐殖化度的测定以及观测和模拟得出的气象数据重建该年代框架下的气候变化情况,进而分析泥炭沉积和有机碳累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对黑碳、磁化率、重金属元素及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分析,得出若尔盖高原区域环境污染历史,由此探讨该地区记录的全新世向人类世的转变。研究结果与结论主要有:第一,通过210Pb放射性测年技术的恒定补给速率(CRS)模式建立了若尔盖高原花湖泥炭地30 cm泥炭剖面的高精度年代框架(1824-2011a),得出泥炭剖面的平均泥炭厚度积累速率为0.16 cm yr-1,平均沉积通量为0.095 g cm-2 yr-1。第二,结合泥炭的干容重、有机碳含量等理化指标,计算出泥炭剖面的有机碳沉积速率,即近现代碳累积速率(RERCA)为86.12 g C m-2 yr-1,花湖泥炭地泥炭过去一百多年的碳储量为16.10 kg C m-2。第三,通过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卫星观测模拟数据以及气候代用指标重建的气候数据得出该年代框架下,若尔盖地区气温有比较小的增幅,但降水变化波动明显,碳累积速率与降水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影响碳累积的主要因素为降水。第四,通过对与人类活动和工业发展相关的黑碳、磁化率、重金属污染元素以及多环芳烃的研究,反演了若尔盖地区过去近200年来环境污染的变化,指示了现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污染历史和若尔盖地区发展变化的历史文献记录,得出若尔盖地区由全新世进入人类世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与Crutzen等提出的人类世起点相吻合。该研究揭示了近两百年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花湖附近的泥炭沉积特征、近现代碳累积速率、气候对碳累积的影响以及该区域的环境污染历史所记录的全新世到人类世的转变。这对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地区的近现代短时间初尺度的泥炭沉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补充,同时对该地区的人类和生产活动科学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并对中国的人类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区域生态利益、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政策工具。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来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浙江省自2005
为了解高寒沙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的基本状况,测定青海省沙珠玉荒漠人工植被恢复区中小叶锦鸡儿凋落物下的土壤随凋落物的分解,其有机质,N,P,K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各样地
二十世纪的工业文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全球各个国家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中国也不例外。我国逐渐认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开始探索新的发展
为了后期玉树重建建设过程中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治理,对典型泥石流灾害区域泥石流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泥石流多为小型中易发,补给方式为沟底再搬运,且因侵蚀方
针对冷媒泵轴在安装运行过程中短期内发生多次断裂事故,采用光学显微镜、X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断口分析、能谱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断裂失效分析。结果表明:冷媒泵轴材质成
目前,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污泥排放量随污水处理能力提高而增加。常用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消化周期长、甲烷产量低、污泥减量化效果差,利用超声波以及超声波-热水解对污泥进行破
回顾性分析113例女性不孕症患者,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治术在女性不孕症中的应用价值。
石油的开采最早源于陆地,后来随着人类资源勘探开发的需要而逐渐转向海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以开采石油为目的的海上装置。由于其在历史变迁中历经
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技术中催化剂的载体材料必须满足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大比表面积的要求。目前γ-Al2O3是应用最广泛的催化剂载体,然而γ-Al2O3热稳定性较差,高温环境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