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炭地主要由原地植被死亡分解后堆积发育而来,是获取过去环境高分辨率变化信息的良好地质档案。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高原是中国最大的泥炭资源分布区,对气候、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本研究在若尔盖高原花湖附近人工挖取一泥炭剖面,利用自然和人工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测年技术建立高精度沉积剖面年代序列,在此基础上,通过干容重、含水量、有机碳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研究沉积剖面结构和泥炭沉积特征,以及有机碳沉积速率;通过气候代用指标粒度、腐殖化度的测定以及观测和模拟得出的气象数据重建该年代框架下的气候变化情况,进而分析泥炭沉积和有机碳累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对黑碳、磁化率、重金属元素及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分析,得出若尔盖高原区域环境污染历史,由此探讨该地区记录的全新世向人类世的转变。研究结果与结论主要有:第一,通过210Pb放射性测年技术的恒定补给速率(CRS)模式建立了若尔盖高原花湖泥炭地30 cm泥炭剖面的高精度年代框架(1824-2011a),得出泥炭剖面的平均泥炭厚度积累速率为0.16 cm yr-1,平均沉积通量为0.095 g cm-2 yr-1。第二,结合泥炭的干容重、有机碳含量等理化指标,计算出泥炭剖面的有机碳沉积速率,即近现代碳累积速率(RERCA)为86.12 g C m-2 yr-1,花湖泥炭地泥炭过去一百多年的碳储量为16.10 kg C m-2。第三,通过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卫星观测模拟数据以及气候代用指标重建的气候数据得出该年代框架下,若尔盖地区气温有比较小的增幅,但降水变化波动明显,碳累积速率与降水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影响碳累积的主要因素为降水。第四,通过对与人类活动和工业发展相关的黑碳、磁化率、重金属污染元素以及多环芳烃的研究,反演了若尔盖地区过去近200年来环境污染的变化,指示了现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污染历史和若尔盖地区发展变化的历史文献记录,得出若尔盖地区由全新世进入人类世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与Crutzen等提出的人类世起点相吻合。该研究揭示了近两百年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花湖附近的泥炭沉积特征、近现代碳累积速率、气候对碳累积的影响以及该区域的环境污染历史所记录的全新世到人类世的转变。这对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地区的近现代短时间初尺度的泥炭沉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补充,同时对该地区的人类和生产活动科学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并对中国的人类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