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湖南四水入洞庭湖汛期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干扰增强的大背景下,河川径流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分析流域汛期径流量的变化规律,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对于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水旱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湖南四水主要代表水文站1990~2013年汛期月径流量实测数据和流域主要社会经济数据,应用滑动平均法、小波分析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法、分配不均匀系数和变化幅度等方法指标分析了四水流域汛期径流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并应用汛期内分配指标与湖南省水旱灾害状况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利用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南四水入湖总汛期径流量的影响程度。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湖南四水入洞庭湖汛期径流量年际分配极不均匀,入湖汛期径流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并呈现出多时间尺度特征,第一主周期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分别为6年、6年、4年和4年。资水与沅水径流序列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发生了突变,而湘江和澧水未发生过突变。四水入湖总径流量的第一主周期为6年,在2004年发生了突变。(2)四水入湖径流量汛期内各月呈现波动递减的趋势,汛期内各月之间分配极不均匀,但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向均匀;四站各项分配指标值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四水入湖径流量汛期内分配特征指标与流域水旱灾害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流域汛期水旱灾害情况。(3)四水入湖总汛期径流量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显示出明显的向右下方的偏转,其衰减率为17.45%。致使湖南四水入湖总汛期径流量减少的驱动因素中,自然因素所占的比重为26.82%,人类活动因素所占比重为73.18%,是其主要驱动因素。
其他文献
水文模型中,由于流域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通常需将流域离散成较小的、其特性相对均一的空间单元。空间离散化是分布式流域建模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GIS和RS技术的发展为流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区域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并逐步从板块化向网络化发展,从而客观上要求城市间必须
20世纪末以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以致产生温室效应,引发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以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潜力的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很重要的组成。目前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碳库的研究多集中在农田土壤碳循环方面,本文依据安岳县统计年鉴资料,获取主要农作物经济产量、耕作面积等统计数据,对安岳县近6年来(2007-2012)植被碳储量进行估算,并对县级小尺度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是地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生态区系统,对全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科学研究等多方面都具有其它地区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