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币私铸与剪凿是长期困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货币问题,但各个时代发生的原因并不是雷同的,必定受各自时代的影响而体现出不尽相同的特点。本文以东晋南朝钱币私铸与剪凿问题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这一货币问题的来龙去脉。认为:随着东晋南朝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通货需求不断增长,而当时主要通货只有铜钱一种,其他诸如谷、布、绢或者金银、铁钱等的货币功能都相当有限,构不成主要通货。这样,通货需求的不断增长实际上就是铜钱需求的不断增长。而由于种种原因,历朝政府却在如何增加通货供应的措置上出现严重失误,致使官方铸行的法币长期不能满足市场流通,从而给钱币私铸与剪凿的长期存在留下了一定的合理空间。钱币私铸与剪凿尤如一把双刃剑,虽然一肆泛滥就会扰乱正常的市场流通及其它社会秩序,却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由于官方法币铸行不足而导致的通货不足。全文四万七千余字,共分五大部分; 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与选题意义,对本课题的学术史进行回顾,说明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东晋南朝的钱币私铸与剪凿现象。依据东晋南朝相关文献记载,本文指出,私铸钱币与剪凿古钱的现象几乎贯穿于整个东晋南朝时期。除了萧梁时短期内的铁钱私铸外,长期以来是铜钱的私铸与剪凿。它们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扰乱了当时的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封建政府虽然对之加以严刑惩罚,但仍是屡禁不止;有时试图对之加以宽容利用,收到的效果却更糟。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通货需求的增长。本部分旨在探讨钱币私铸与剪凿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商品货币经济背景。指出:东晋南朝时期由于有日渐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作基础,又有日益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到从商队伍中来,加之水运便利,商业都会大量出现,种种因素促使江南商品经济呈现出有史以来最活跃的局面。这促使国家财政收支结构趋向货币化,并且会进一步刺激人们把更多产品投入市场进行交换,使社会经济发展愈来愈依赖市场和货币,由此产生日益增长的通货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当时主要通货只有铜钱一种,其他诸如谷、布、绢或者金银、铁钱等的货币功能都相当有限,构不成主要通货。这样,通货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实际上就是 论文摘要铜钱需求量的不断增长。 官方货币政策与私铸、剪凿钱的长期流通。在前部分探讨的基础上,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东晋南朝时期宫方货币政策演变和市场流通中钱币使用状况。指出:一方面,由于政府在如何增加通货供应的措置上出现严重失误,官方铸行的法币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减重,并且长期不能满足商品交换需要;另一方面,受“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支配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多数好钱或被销毁改铸,或被聚敛贮藏而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所以导致新旧钱长期并行流通,且以旧钱流通为主。这些旧钱有相当部分又是各色私铸、剪凿钱。钱币私铸与剪凿虽然屡遭政府禁断,但收效甚微。它们实际上长期活跃在流通领域。 私铸与剪凿的综合分析。在前文论述基础上,本部分对有关钱币私铸与剪凿的三个主要问题做更深入的综合分析:其一,市场能够接受私铸、剪凿钱的理论分析;其二,私铸与剪凿钱常常泛滥于官铸法币后不久的分析;其三,对参与私铸与剪凿的社会阶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