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明中国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动荡。自万历年起,明朝开始迅速地衰退,国家的政治机器腐朽颓败,民生凋弊,风气败坏。然而破灭与新生往往共生,朝代更迭便成为蜕变衍化的良机。在明清鼎革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遗民,成为易代之际极有价值的观照对象。明遗民在政治思想、文学文化等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令人瞩目更值得深思。姜埰是明遗民中的重要一员,以其浓烈的生命色彩标注了整个大时代的悲壮,以其文学成就丰富了两大王朝交替时期的人文精神。 姜埰(1607-1673)为明末清初的名臣、学者,明时以敢言称于朝,遭廷杖谪戍宣州。甲申后始作诗,“风格一本杜陵”,气尤激壮,著有《正气集》、《敬亭集》。姜氏晚年之诗,正是遗民情结的抒发及遗民心态的表露。此前学术界对其生平及诗作的研究较少,也未将其与明遗民群体作较为全面的对照评论。本文即以《明遗民姜埰研究》为题,拟对其生平遭际、诗歌风范、遗民情结作整体的把握。姜埰作为流寓苏州的遗民,其经历、诗歌及社会交往,反映了明清交替的世态人情,体现了不事二姓的道德操守;所为诗歌兼有济世激情和自然风调,可以“陶意”“杜情”概之;姜埰的遗民情结与中国传统思想关系紧密,而其流寓苏州的交游状况,则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多元倾向。研究姜埰,是进一步探索遗民的思想传承和文化基因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