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集聚现象的发生。集聚带来各种外部性,包括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Porter外部性的存在及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除了探讨集聚的各种外部性外,还考虑了货币外部性(市场潜能)对产出的影响。结合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对各种外部性的增长意义进行理论分析后,选取数量指标分别度量各省市历年的几种外部性,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的描述分析。然后,在全国和各大地带层面分别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确定各种外部性的作用系数。外部性的动态影响用带有滞后期的回归模型体现。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在1999-2004年间,我国总体经济差异呈变大态势,之后逐年缩小。地带间差异变化趋势与全国趋势相同,且是我国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地带内差异方面来看,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对全国差异影响最大,同时,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全国总差异的形成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大地区内部差异变化不同,东部、中部地区变小,东北部、西部地区变大。(2)外部性的动态影响是存在的,且对产出的影响比静态外部性更大。总的来看,各种外部性对产出的影响可以持续到滞后三期,并且在的第三年时(滞后二期)影响达到最大。(3)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对产出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概括而言,各地都能获得较大的专业化正外部性,其中又以西部地区为最;东部地区能享受较高的多样化正外部性,而中西部地区反受其害。(4)Porter外部性对产出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与其他学者观察到的结论类似,Porter外部性在相对落后地区具有正外部性,而在发达地区则体现为负效应。(5)市场潜能对促进产出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是引发要素流动产生积聚的一个潜在原因。但在模型中,市场潜能的效应比较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