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态”这个术语译自“modality”,又译为“模态”,最初是一个哲学和逻辑学中的术语。西方语言学借鉴了模态逻辑的研究思想,开始了自然语言中的情态研究。国内对情态问题的研究是从观察能愿动词或助动词开始的,从《马氏文通》以来,研究者众,观察点多,但分歧迭出,众说纷纭。主要表现为概念不清,术语不明,界限模糊,系统混乱;情态范畴与语气、口气范畴混淆不清,情态标记词与动词、副词界限不明,导致整个汉语语法系统面貌不清。语法范畴包含了意义和形式两方面,以意义为决定因素;研究语法范畴应该从意义入手,走意义和形式双向验证的路子。汉语句子的抽象语义结构可以分析为:{〔《【(命题成分)时体成分】情态成分》语气成分〕口气成分}。进一步简化为:{【客观表述系统】意念系统}。意念系统中有三个子系统:情态、语气和口气。本文对这三个子范畴概念进行了仔细的辨析,并得出了汉语句子的意念加工过程:命题成分+时体成分→客观表述系统客观表述系统+情态成分→句干(情态使客观表述“合意”)句干+语气成分→句子(语气使句干“合用”)句子+口气成分→话语(口气使句子“合境”)把意念系统与客观表述系统分开,其理论意义在于能够准确观察情态语义的位置。情态是指说话人针对句子客观表述系统的语义进行加工而表达的主观意念,这也就是说,情态语义来源于说话人,处于命题之外,指向整个客观表述系统。本文提出,传统的谓语、状语等六大句子成分只能用来分析句子的客观表述系统,而情态,与语气和口气一样,处于客观表述系统之外的意念系统之中,因而就不能分析为谓语、状语之类的句法成分。用这个理论框架可以把传统上的助动词或能愿动词系统分为以心理动词为主的谓宾动词和情态标记词,还可以把副词系统中“表示肯定、否定”和“表示语气”的部分划入情态标记词系统中来。同样还可以从插入语中划出一部分作为情态标记语。这样,情态范畴的句法标记系统就建立起来了,情态语义的句法特征也得到了统一的描写;同时,句子客观表述系统之内的动词、副词、谓语、状语等诸范畴也更加明确,整个汉语语法系统也更加清晰。在归纳出了情态范畴的句法标记之后,本文又从形式到意义,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句法形式所表达的情态意义的内部次范畴,得出了现代汉语情态语义系统,为汉语情态问题的教学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