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并由此展开。概括了“文学主体性”的理论内涵,结合它产生的时代背景观照其主要内容,肯定该理论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从而明确其理论建构的历史意义,并对“文学主体性”理论的缺陷与不足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评价。第二部分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更为深入的思考,探寻“文学主体性”理论在八十年代中期成为新时期文论主流话语的原因,以及“文学主体性”理论在九十年代未能得以延伸发展的深层原因。“文学主体性”出现的历史必然为其话语的弥漫提供了基础,而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一致是确定它成为主流话语的重要因素。但其后在刘再复的淡出、社会文化语境的多元化、知识分子的不断边缘化以及“后现代”思潮的热起等因素的影响下,“文学主体性”理论于八十年代末逐步淡出,未能在九十年代继续延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