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将台湾佛教建筑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开始的清时期(1661-1895)、第二个时期是马关条约后的日据时期(1895-1945)、第三个时期是二战后国民政府来台的时期(1945-现在),这个时期又分为戒严及解严时期。从台湾历史文献广泛的搜集,以探讨其沿革及建筑案例分析。案例的选定以清时期佛教建筑,经文资局指定为历史或古迹,并有调查报告或修复报告者,计有35座;日治时期则只有3座。此外,另从日据时期的南瀛佛教会会报1933(11-6)所载全岛寺院名中,排除目前已废寺的佛寺后,计有36座。两时期合计共74座,做为1945年以前的研究案例。国民政府时期则以解严之后,佛教团体于2006年在法鼓山举办佛教建筑传统与创新研讨会前后,有设计理念发表的现代佛教建筑为案例。本研究从各时期佛教进入台湾的沿革、佛教的思想及政府的政策,来探讨佛教建筑空间布局及佛教思想的演变。研究发现,清时期受大陆闽南风俗影响,寺庙儒、释、道三教并祀,并以灵验型及利己型的祈福为主;另有同好在家自修学佛的斋堂。建筑空间布局多与闽南同为单体或院落式。日据时期,来台的七宗八派带来大乘佛教利他的思想。并将西方新古典、折衷、现代建筑主义及钢筋混凝土用于佛寺建筑。对台湾佛教建筑及佛教思想的现代化,都有启蒙的影响。大陆大量僧人随国民政府来台,将中国大乘汉传佛教思想及人间佛教带进来,因而将台湾佛教纯化及正统化。解严后两岸交流,汉传佛教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与交流。人间佛教的思想,更促进了台湾佛教及建筑现代化,并推向国际。台湾佛教先后受三股佛教思想影响,并将其融合成在地转型的新台湾佛教。因此,佛教建筑也从传统的空间布局,转型为符合人间佛教思想及功能的现代化佛教建筑。尤其是西方建筑语汇,与传统佛教建筑空间布局的混合型式,将佛教建筑从中国传统规制与型式中解放出来。对于佛教建筑现代化的空间布局有启发的意义。台湾佛教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可供大陆佛教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