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政治上,周王室实力衰微,诸侯国势力膨胀,连年的争霸战争导致民不聊生。在此情况下,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此前的周礼已经失去了规范人们思想和言行的作用。从这种社会现状出发,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伦理学说的根本。“仁”的内涵是什么?孔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思想史上一个大致统一的观点是:以“爱”释“仁”。“仁”的最初含义是对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爱亲之谓仁。但“仁爱”思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亲”上,而是扩展为“爱人”。这里的人不仅指奴隶主贵族阶层,还包括平民,甚至是奴隶。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忠恕”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则是其对“仁爱”的发展。在实践仁爱的方法问题上儒家强调“仁”与“礼”相结合,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实现其仁礼统一的理想社会模式,必须靠“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这些“志士仁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在他看来,只有君子才能实现他“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因此,儒家强调修身,也就是修己。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表现了极大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对于优秀人才的激励、培养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养成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也成为协调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尚,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力量。但这一传统思想也存在着重视个体道德修养而忽视外在道德约束的弊端,个体道德的完善,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需要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但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中把最大的希望都寄托在“德化”、“礼教”之上,力主道德至上,忽视了外在道德的重要性。宗法等级制度下,“仁爱”思想具有贵贱等级的差别;由此所产生的等级主义道德原则,忽视了人的个性自由,也忽视个体的价值,它要求个体服从于群体,不能在群体中凸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不重视个体价值的做法极大地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拜金主义抬头,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底线伦理面临危机,人们的羞耻感淡化;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各种不良习俗泛滥。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的权威和合理性遭遇挑战;其次,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道德体系瓦解,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尚不健全;最后,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弊端。要重建道德体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之处。儒家处世之德中的和谐精神以及许多处事的行为规范包含着积极的因素,对于我们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依然不失其借鉴意义。“仁爱”精神有利于当今职业道德的建设,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诚信无欺、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此外,儒家关于家庭美德的理论对于促进家庭和谐,协调家庭成员的关系,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形成较好的社会风气,深化人类对家庭的认识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至今依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