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体相变增敏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纤光栅生物传感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net2002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布拉格光栅,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能够将纤芯模的能量耦合到后向传导的包层模,在光谱中形成一系列梳状窄带共振峰,因此具有很高的品质因数(104)。倾斜光纤光栅通过不破坏光纤结构的方式在光纤表面产生倏势场,有效地对周围环境折射率进行感知。此外,纤芯模式固有地对外界折射率不敏感,这也赋予了倾斜光栅自校准的特性。研究表明,在倾斜光栅表面镀上一层合适的金属膜,能够有效地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有效地提高了光纤表面能量(达到70%以上),使倾斜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对周围环境折射率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电光学特性以及表面的大π键结构,可作为优良的光纤生物传感器分子结合平台。本文运用提拉法成功地将单层石墨烯转移至镀金倾斜光栅表面,并对光纤上的石墨烯进行了拉曼表征证明。同时,光谱数据证明了单层石墨烯的附着且并未破坏倾斜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谱特性。在成功地将单层石墨烯转移至镀金倾斜光栅表面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适配体DNA碱基链相变的小分子检测增敏机制,成功地实现了痕量小分子多巴胺的低检出限测量。多巴胺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小分子神经递质。然而,由于多巴胺分子量较小,低浓度的多巴胺引起的折射率变化过低,因此难以被测量。本文首先在倾斜光栅表面附着了单层石墨烯,利用石墨烯表面π-π键牢固结合单链DNA适配体。适配体DNA选择性的与待测液体中多巴胺相结合,结合了多巴胺的DNA单链会发生构象改变(由结合前的“平附形貌”改变为结合后的“突起形貌”),这样小分子多巴胺的浓度信息就转化成大分子DNA的构象信息,获得放大的“面折射率”调制。实验证明,基于DNA适配体相变原理的倾斜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增敏机制,可将原本难以检测小分子多巴胺的浓度变化就能够被检测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多巴胺检测极限达到1.6×10-1313 M,线性测量范围为10-13M10-88 M。
其他文献
通过对医学院校学生进行有关双学位教育的问卷调查,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双学位教育的可行性,据此提出了双学位教育的发展取向,以保证双学位教育的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废弃油脂经过滤、脱水和吸附除杂后得到精炼油,考察了精炼过程对废弃油脂中微量组分、脂肪酸组成及金属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精炼后废弃油脂中的氮、硫、氯、磷等杂质明
为解决由极点配置方法构造的滑模切换面会引起系统输出超调这一问题,设计一种新型滑模控制器,并将其用于三容水箱的液位控制系统中。该控制器的设计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为了丰富阿拉善干旱荒漠地区城市绿化树种,于2004年春季,从河南鄢陵引种3年生(胸径3.5 cm)丝棉木(Euonymus bungeanus Maxim.)实生苗,通过7年的引种栽培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
将本实验室已分离到的海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i型溶菌酶的基因(GenBank Accession No.EF036468)亚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32a(+)-SjLys,转化至
文章主要探讨固相微萃取-便携式气质联用(GC-MS)技术在职业病危害现场快速鉴定及应用,为拓展其应用范围提供依据。
为提高安徽省主网工程建设的资金利用率,更好的指导主网工程建设的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本文基于2019年安徽省主网工程建设的相关数据,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常有
本文从三次曲折变化的具体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三次曲折变化与经济发展的促进和阻碍关系,指出粮食购销政策的这种渐变过程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以及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
中国古代思想要获得新的生机,离不开与西方哲学及其他学科的对话。但是,众所周知,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种或几种西方思想能与中国某种思想发生有机的交和及繁衍变通,只有少数思想家能
为了缩短汽车生产准备周期,减少现场程序调试的工作量,利用虚拟调试技术,以西门子Tecnomatix(PD/PS)软件为平台,建立虚拟生产线,在虚拟环境中运行并验证PLC程序,于设备安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