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看“银行-证券合作”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b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证合作是伴随着证券业的诞生就在中国出现的。近年来,银证合作日益深入,形式曰益丰富,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浓厚兴趣,引发了诸多讨论,论者研究选取角度各不相同。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个角度入手,以商业银行的价值取向作为标杆来讨论银证合作,有别于许多论者的分析角度。更多论者倾向于银证合作宏观层面的分析,可以说是“从上往下看”;笔者则从一个商业银行基层经营者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是“从下往上看”。角度不同自然参考价值就各有不同。笔者在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负责银证合作业务近八年,亲历亲为设计、开发、洽谈、办理和管理过大部分银证合作业务,对商业银行这项业务的价值取向、利益结构、营销策略、产品历史和现状、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体会颇深。 全文有九章,分别研究银证合作的定义和范畴(第一章)、银证合作国外发展简史和在我国存在的原因及发展方向(第二章)、商业银行银证合作的动机及其动机的演进(第三、四章)、商业银行银证合作市场策略(第五章)、商业银行银证合作主要产品和特点(第六章)、商业银行银证合作业务的组织、管理和实施(第七章)、银行和证券行业管理部门对商业银行银证合作业务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对策(第八章)以及银证合作业务总结和展望(第九章)。 全文的主线是变化中的商业银行银证合作价值取向(本文中也称为动机),在第三、四章重点进行了阐述,并且贯穿于各章节。第一、第二章是全文的先导,讨论了部分基本问题,便于读者对全文的理解。第五章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对商业银行银证合作业务的分析,较有新意的是用收益和风险作为两维对证券客户进行的四分法。第六章是对产品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特色;产品研究在我国目前的很多相关文章中,都只给予了简单罗列,而本文则对各类产品的现状和问题、商业银行的价值取向、利益结构做了剖析,这一部分综合性很强,既是市场营销策略讨论(第五章)的延伸,又涉及到了内部管理(第七章)和外部监管(第八章)。第七章和第八章是单独将第六章涉及到的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银证合作业务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做了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在第七章中,使用了组织行为学的一些有用的理论进行分析。最后,在第九章中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展望。第九章相对比较简单,因为笔者希望给读者思考留下较大的空间。笔者虽然从业多年,但是理论基础不够,对证券业的研究程度比较浅,资料来源也有限,难以避免研究深度不足,分析阐述不够透彻的问题。文章旨在对多年的银证合作业务基层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为商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业务提供参考,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政府会计中,关于财务资源的取得和分配、管理者对财务资源使用的指示和控制及其就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承担的经管责任的决策,通常由各种社会政治的目标和限制而不是获利能力来做出的。法律与监管的限制就是用来使政府实现这些目标。于是,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就强调对可支用的财务资源的控制和经营管理责任。对该环境下的会计影响最大的法律和监管方面就是基金会计。 特种基金作为可用于政府特定项目或活动方面开支的基金,是各国
可行性研究是指在投资决策前,对与项目有关的市场、资源、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从而判断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并
<正> 一九四五年九月至次年三月,我在重庆时事新报作记者。当时我还不满二十二岁。那正是全国人民瞩目的国共和谈和旧政协召开前后,我有幸耳闻目睹并记录下了一些今天看来十分珍贵的史料。当时,我虽政治见解混沌不清,甚至可说是愚昧的,对这些并不能正确地理解它们的重大意义;但抗战胜利后渴望和平的心情,使我把它们珍藏在日记本上和心间。十年浩劫,没想到我保存的当年采访日记和剪报虽被没收,却未被烧毁。去年,应本溪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之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在做这件工作时,一些往事在记忆中又活跃起来。这些并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