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坤小说的都市书写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7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坤的小说将都市作为创作的大背景,以都市中的知识分子、职业女性为创作题材,对都市中人的欲望、焦虑、困境等现实境遇做了真实的把握与阐释,揭示出了都市化进程中人的存在意义及都市文化精神。本文以徐坤小说中所凸显出来的都市书写为切入点,试图就作者在展现都市景观、都市人物等方面作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并进一步探究作者对都市中弊端问题的批判以及对都市两性的人文关怀,从而彰显其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交代本论文选择以徐坤为研究对象的目的与意义、徐坤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重点讨论徐坤小说中的都市景观。徐坤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对都市进行书写,从都市的人文历史景观到日常的私人生活场景再到社会的公共空间,她将都市的显性表象与都市的隐性精神相结合,在景观的书写中透视人与都市的关系,探索人与都市的精神,从而关照整个都市社会。第二章着眼分析徐坤笔下的都市人物形象。根据人物在都市中的不同生存状态以及面对都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将都市中的人物形象归为了三类,分别是社会转型中的知识分子,形形色色的都市职业女性以及无根漂泊的都市边缘人。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都市人生,既能看到徐坤创作的阶段性变化,表现出她对都市书写的探索与思考;又能看到现代大都市对人性的异化,呈现出人在都市中生存的种种困境,从而表现她对都市人性的一种批判性关怀。第三章主要对徐坤的都市书写进行了反思与前瞻。对都市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为都市中的两性情感困境积极追寻出路。徐坤为女性文学的书写,为都市文学的书写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从而也彰显了她独特的创作价值与意义。结语部分则对徐坤小说的都市书写做了整体性的总结与评价。
其他文献
带薪年休假制度是劳动者休息休假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的《宪法》与《劳动法》均对劳动者的带薪年休假权利进行了宏观的规定。国务院为了更好地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颁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带薪年休假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在同年的9月1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并实施了《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该《办法》进一步细化
根本违约制度起源于英国,作为一种违约形态,它可以产生合同法定解除权的法律效果。在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许多国家中尽管没有使用根本违约的概念,但它们确实提到了根本违约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作为该制度系统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使用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双重构成要件,所谓的双重构成要件是指在判断是否构成根本违约时,以违约后果的严重程度还有第三方是否可以预见等,限制对该制度的认定。
留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20世纪80年代,留白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然而,教学留白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的要求是否契合?教学留白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何联系?教学留白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能否相互推进?这些问题尽管在理论上已然有一定的研究,但更需在课堂上深入考察,实地检验。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与主体地位,
2019年问世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一书,使载录于战国竹简的《诗经》抄本公之于众。由书中所载内容可知,这一抄本现存内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以下简称“安大简《诗经》”)抄本以楚系文字抄写,抄录内容不全。现存部分仅录六国国风,共计57篇(含残简),未见《雅》《颂》部分的内容。第二,安大简《诗经》在其现存的六国国风中,具有不见于其他版本的国风名称“《矦》”,而安大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养老机构数量迅速增长,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弱化,机构养老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由于机构养老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同时养老机构,养老人,养老相对人三方因信息的不对称及认知的差异,导致在养老服务业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合同纠纷频发。纵观这些合同纠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养老服务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引起的。目前来看,我国关于养老合同免责条款的相关法律条文还欠完善,对机构养
魏晋南北朝时期,报恩故事是志怪小说的重要故事类型,体现了时人的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习俗以及道德伦理诉求等多重内容。本文采取查阅文献和文本解读相结合以及跨学科分析的方法,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报恩故事的产生背景、故事类型、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现与文学影响四个方面作一研究。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报恩故事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接受前代报恩思想与承袭早期报恩作品的基础上,综合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资料。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诸多的载体,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传世古籍的整理与保护。对古籍进行现代化诠释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古籍点校成果的保护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引发了不少著作权纠纷。这其中争议焦点在于古籍点校成果是否可以构成作品,以及若不能构成作品时点校成果该如何寻求法律的保护。对于这些问题,理论
裘帕·拉希莉作为当代著名印裔美籍少数族裔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以移居海外的印裔移民为写作对象,通过结合印度殖民历史、全球化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移民经历创作出反映印裔移民生存境遇的小说作品,细腻地刻画出几代印裔移民众生相,同时展现了印裔移民在流散漂泊中的苦闷彷徨以及面对多元文化身份认同的选择困境。本文以拉希莉英语创作的四部小说《解说疾病的人》《同名人》《不适之地》《低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创伤理论以及后殖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青年一代不仅肩负建设祖国的责任,更承担民族复兴的使命,因此教育问题关乎祖国未来。本人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却发现,部分中职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出现“消极怠工”、“沉迷电子竞技”、上课“精神萎靡”等倦怠现象。若长期倦怠,不仅会影响其学业成绩,更会阻碍其身心发展,因此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剖析其产生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选取兰州市X学校部分中职生为研究对象,修订
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音乐作品的存在形式,使得数字音乐的传播、复制更为便捷,这大大增加了音乐作品著作权许可使用的范围。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数字音乐著作权许可使用的交易成本,在给音乐作品著作权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音乐作品著作权许可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以数字形式存在的音乐作品在未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就可以轻易的被复制、传播,侵犯作者的著作权,由于互联网资源的共享性和便于传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