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常规的化学合成法是指在聚合物载体材料上通过一系列共价反应连接上配体分子合成靶向载体材料或者直接将药物连接到载体材料一端,这种办法虽比较成熟但是耗时,产率较低,而且提取纯化过程繁杂,合成后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可能失去初始性质且载药性能堪忧。目的:本研究通过聚多巴胺法和化学合成法制备叶酸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粒,对比考察这两种不同方法得到的靶向纳米粒的性质及体内外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多巴胺自聚合法,将盐酸多巴胺置于碱性条件下,在纳米粒的表面氧化自聚合形成聚多巴胺(PDA)薄层,随后利用聚多巴胺的次级反应性将叶酸连接至纳米粒表面,得到PTX-PDA-FA纳米粒;采用化学合成偶联叶酸的聚合物载体材料,反溶剂沉淀法联合高压均质制备PTX-FA纳米粒。利用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镜法考察两种纳米粒的粒径及形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验证聚多巴胺和叶酸的成功接合,高效液相法测定纳米粒载药量和连接的叶酸量,体外考察靶向纳米粒的生理介质稳定性、溶血性、体外释放等表征、用MTT法评价两种纳米粒对4T1、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及靶向治疗效果,并研究其在Balb/C小鼠4T1乳腺癌模型中的抗肿瘤效果。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均呈棒状,聚多巴胺法制备的PTX-PDA-FA纳米粒粒径较小。两种纳米粒在5%葡萄糖、血浆中基本稳定;无溶血现象;在体外持续缓慢释放,呈现零级释放动力学曲线。MTT结果显示,与无叶酸修饰的纳米粒组相比,PTX-PDA-FA和PTX-FA纳米粒均表现出明显增强的同等的靶向抑制效果,且两者差异不显著。体内抗肿瘤结果显示,载叶酸的两种纳米粒均对肿瘤发挥更高的抑制效果,且两者差异不显著。而且,纳米粒组紫杉醇注射给药相比于紫杉醇注射液,维持小鼠精神活跃,减缓体重下降,降低系统毒性。结论:利用聚多巴胺法制备的靶向纳米粒能够达到与化学合成法制备的靶向纳米粒相当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与化学合成法制备靶向纳米粒相比,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无需除杂、提纯等繁琐的步骤,是一种更加安全快捷有效的表面功能化方法,在纳米给药系统的靶向治疗肿瘤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