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历来是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倍受关注。在广大英语教师加倍的辛勤劳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广大教师与研究者在把目光投向教学方法的同时,又将焦点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因素)的开发方面。影响学生成绩的情感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些因素当中,形成学生个性差异的动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任务型教学在《新课标》中,成了我国当前倡导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自2003年开始,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大多数初中采用了《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其教学方法是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这套新教材在落实《新课标》,实施英语素质教育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地域、环境、学生以及教学水平的差异,使用该教材很有必要对教师用书中已经分级编排好的任务设计,根据各自学生的差异,再进行分级、编排,以适应全体学生的要求,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本研究重点是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类型,并根据学生不同动机类型及其强弱,通过任务分级与编排,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Gardner和秦晓晴等人的二语习得动机研究和Nunan,D的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分级研究。研究对控制班(CC)和实验班(EC)的学生在不同的任务分级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动机强度和学习成绩的前测和后测。各种数据处理采用了SPSS 12.0版统计分析软件。其结果为:1.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动机与学习成绩有较高的相关。根据实验设计,任务的大小对动机激发与抑制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呈正相关。不过,从整体上说,任务分级对激发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效果不显著。2.实验班动机不同侧面强度存在问题的人数降低幅度比控制班大。3.实验班学生内在动机比控制班高。4.英语兴趣与目标有严重问题的人数,实验班比控制班略高。说明极个别学生压力增大。这是一个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不同的动机类型,本研究以七年级下册(Go for it)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三课时)为例作为任务分级与编排设计的代表。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测试后的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班的成绩高于控制班,更高于其他四个对照班(参见附录4、5)。实验证明了来自于理论的假设的真实性,从而也证实了任务分级与编排的有效性。本研究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陈述了研究背景与目的。第二,三部分介绍本研究中动机与任务型教学中任务分级与编排的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介绍。第四,五部分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与步骤,以及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力教师提供了任务分级的教案设计示范。第六部分为结论。主要描述本研究的成果,局限,以及教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