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调发展是一个已经研究了多年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这引发了我国学者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区域协调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本文运用平衡发展理论、系统论、协同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本原理和知识,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确定了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涵义。并通过建立辽宁省区域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运用线性分析、离差系数法和GIS等技术对辽宁省区域系统协调度及其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和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通过对文章的选题背景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阐述和介绍,在对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意义。最后,对全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结构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内涵。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对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特征。第三章区域系统协调度评价体系。根据上文的分析,确定了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并据此构建评价辽宁省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选定了协调度计算方法,并确定了与经济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系统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第四章辽宁省区域系统协调度分析。对辽宁省区域系统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辽宁省14个市、三大经济区域以及辽宁省整体系统协调度进行了计算,结合Arcgis技术,得出了辽宁省区域系统协调度演变的时空规律,并对辽宁省系统协调度类型的限制性因子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辽宁省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分别针对不同制约型地区系统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第六章结论与讨论。该部分对前面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文章可能存在的缺陷,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