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典型的政论文,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受到了广泛关注。包含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民主等方面内容,成为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最新国情和发展趋势的权威信息来源和便捷渠道。近年来,包括硕士研究生论文在内的很多研究都对《政府工作报告》做过深度研究,研究主要从目的论和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分析其翻译,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政府工作报告》及翻译的研究不多。评价理论虽然虽然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种语篇的人际意义分析中,但较少涉及政论文的研究及其翻译。本文运用评价理论对比分析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译文中人际意义的构建,不仅进一步验证评价理论的阐释力和适用性,还为其它政论文的翻译及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旨在研究原文译文评价资源分布异同及原因。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根据评价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张美芳基于评价理论提出的“不忠实”翻译框架,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译文中人际意义的传递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从整体上统计原文与译文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定性分析深化了研究的深度,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原文与译文在人际意义构建方面的异同,对译文与原文在传达人际意义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出现。其中态度资源出现频率最高,占总评价资源的83.08%。在态度子系统的三个次子系统中,为了保证《政府工作报告》的客观性,语料显示情感意义的词汇使用频率最低;判断资源使用频率最高,表明了李克强总理对过去以及未来工作行为、能力的判断;鉴赏资源则是对中国在过去或未来取得的成果以及所处形势作出的鉴赏。在诸多态度资源中,正面态度资源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负面态度资源的使用,主要表明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能力和行为的肯定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丰硕成果,同时正面态度资源的使用也表明了李克强总理对未来工作前景的信心和决心;负面态度通常体现在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和挑战。介入子系统(借言)在评价系统中所占比例最低,排除“对话性”,使得语料更具权威性。语料显示,级差系统用来表述态度强弱等级,在介入资源话语对话性程度的不同上并未体现。研究表明,虽然译文与原文的评价资源总体构成与分布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出现了评价资源在词汇层面出现了“偏离”或“不忠实”现象。语料中的实例显示,词汇层面评价资源的翻译出现以下四种情况:译文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不一致;译文中增加了评价意义;译文中减少了评价意义。造成这种评价资源差异的原因包括目的语读者接受、译入语言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