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侯度遗址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个属于早更新世时期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关于其文化层年代学和古气候环境的研究对探讨东亚早期人类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考虑到西侯度遗址文化层属于河湖相埋藏环境,产出文化层的砂砾石层显示出复杂的水动力条件,许多学者对文化层上方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和其下方的河湖相沉积也有不同认识,加之对文化层采用的测年方法不一,不同方法获得的年代值有出入,同一方法获得的年代值也多没有反复验证,这些都使得学者们对文化层未达成统一的年代框架;而关于西侯度遗址文化层对应的古气候环境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借助文化层中出土的古脊椎动物群化石来重建的,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为能更好地厘清西侯度遗址文化层的年代和对应的古气候环境,本文研究过程中先是通过野外沉积地貌调查,在安里剖面找到了与产出文化层的砂砾石层同期同套的砂砾石层,借助这一发现,进一步摸清了文化层上覆下伏沉积体的特征,而后通过古地磁极性测年法和地层孢粉分析法对西侯度遗址文化层开展了磁性年代和古气候环境研究。野外采样样品的热退磁数据显示,产出文化层的砂砾石层上方出现了完整的贾拉米洛正极性亚带,其位于剖面31.2-36.5米深处,厚5.3米,涵盖了S10、S11、S12古土壤及其间黄土,而产出文化层的砂砾石层位于该正极性亚带底界下方8.1米处。根据国际标准古地磁极性年表(GPTS)可知贾拉米洛正极性亚带横跨的年代范围为0.99Ma-1.07Ma,本文研究过程中视黄土-古土壤的沉积速率是稳定不变的,就此可计算出贾拉米洛正极性亚时期间的黄土-古土壤沉积速率平均为(5.3×100)/(0.8×1000)=6.625cm/ka,故砂砾石层的沉积年代约为:(8.1×100)/(6.625×1000)+1.07≈1.21Ma;所以得出西侯度遗址文化层的磁性年代约为1.21Ma。另一方面,在西侯度遗址文化层对应的地层孢粉样品中鉴定到了木本花粉和草本花粉两类,其中木本花粉主要是松属和栎属,草本花粉有蒿属、紫菀属以及禾本科。整体而言,草本花粉百分比含量为92%,木本花粉百分比含量为8%,草本花粉中蒿属跟禾本科含量占有绝对优势;从花粉浓度来看,木本花粉中的松属花粉浓度为1粒/克,栎属花粉浓度为2粒/克,而草本花粉浓度要好于木本花粉浓度,其中蒿属花粉浓度为15粒/克,禾本科花粉浓度为12粒/克,紫菀属花粉浓度为3粒/克;其次,利用花粉-气候指数计算的乔木/非乔木(AP/NAP)值小于0.3,松属/蒿属(P/A)值小于0.05。对镜检统计到的孢粉类群进行的生物群区化分析显示,与采样样品中孢粉类群匹配的生物群区主要集中在温带落叶阔叶林(TEDE)、温带针阔混交林(TEMX)、温带常绿针叶林(TEEG)、温带草原(TEGR)、温带干旱灌丛(TEXE)以及禾草类草原(POGR);在此基础上,根据相似性指数公式计算出的得分最高的与样品中孢粉类群匹配的生物群区类型为温带草原。最终,综合生物群区化分析结果和花粉百分比含量、花粉浓度以及花粉-气候指数值等因素,得出西侯度遗址文化层对应的古气候环境为温带疏林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