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标志物目前日益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临床监测、判断疗效、预后以及肿瘤的治疗等各个方面。乳腺癌肿瘤标志物中以MUC1和CEA使用较为广泛。MUC1粘蛋白在乳腺癌中高度、异常表达是其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探讨了外周血循环MUC1 mRNA及FS mRNA表达水平在乳腺癌诊断上的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MUC1在乳腺癌分型上的意义,以及MUC1和CEA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旨在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我们将实验分为以下步骤:1、我们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临床乳腺癌的标本进行染色,发现乳腺癌组织中MUC1基因高表达,并且良、恶性组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2、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肿瘤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循环MUC1 mRNA水平变化,发现乳腺癌和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MUC1 mRNA高表达,乳腺癌组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水平最高,乳腺癌和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MUC1 mRNA的阳性率亦明显高于其他肿瘤组及对照组。3、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MUC1蛋白的水平,发现乳腺癌组MUC1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又将乳腺癌患者血清中MUC1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随着肿瘤分化级别的增高、肿瘤病灶的增大、淋巴结转移数量的增多,MUC1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亦随之增高。4、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乳腺癌、其他各组肿瘤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循环FS mRNA水平变化,发现乳腺癌患者和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FS mRNA高表达,乳腺癌患者和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FS mRNA的阳性率亦明显高于其他肿瘤组及对照组。5、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外周血CEA蛋白的水平,发现乳腺癌组CEA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均较对照组高。又将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随着肿瘤分化级别的增高、肿瘤病灶的增大、淋巴结转移数量的增多,CEA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亦随之增高。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发现MUC1基因在不同类型乳腺癌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较正常乳腺组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MUC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病理生理意义。2、乳腺癌和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MUC1 mRNA高表达,乳腺癌组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水平最高。乳腺癌和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MUC1 mRNA的阳性率亦明显增高,根据免疫组化显示MUC1在不同类型乳腺癌细胞分布、表达水平不同以及检测不同乳腺癌外周血循环MUC1 mRNA增加水平不同,提示肿瘤细胞表达的MUC1及外周血循环MUC1 mRNA水平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分型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但对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潜在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3、乳腺癌组外周血MUC1蛋白含量及阳性率均较对照组高,随着肿瘤分化级别的增高、肿瘤病灶的增大、淋巴结转移数量的增多,MUC1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亦随之增高,这对临床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4、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FS mRNA高表达,提示外周血循环FS mRNA水平对乳腺癌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5、乳腺癌组CEA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均较对照组高,随着肿瘤分化级别的增高、肿瘤病灶的增大、淋巴结转移数量的增多,CEA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亦随之增高,这对临床疗效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将MUC1与CEA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两者联和检测更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