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流过程的动力和热力中尺度结构对进一步了解对流过程形成机理的有重要意义,而双多普勒雷达是研究和反演动力和热力过程三维结构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更准确地得到高空间分辨率的中小尺度降水系统的结构,对云和降水中尺度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利用新疆相距29km的两个C波段乌鲁木齐和五家渠新一代天气雷达,在雷达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雷达资料插值和径向速度误差对风场反演的影响,详细研究了2004年8月7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流过程的动力和热力中尺度结构对进一步了解对流过程形成机理的有重要意义,而双多普勒雷达是研究和反演动力和热力过程三维结构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更准确地得到高空间分辨率的中小尺度降水系统的结构,对云和降水中尺度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利用新疆相距29km的两个C波段乌鲁木齐和五家渠新一代天气雷达,在雷达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雷达资料插值和径向速度误差对风场反演的影响,详细研究了2004年8月7日一次强对流性降水和2005年6月26日一次强飑线过程的风场、气压扰动和温度扰动的中尺度三维结构。主要结论如下:(1)结合双多普勒雷达反演梅雨锋暴雨方法和ROUX的热力和动力反演方法,建立了利用我国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构成的双多普勒雷达系统的资料反演对流过程风场、气压和温度扰动的方法,并进行了运行试验。(2)从新疆双多普勒雷达资料质量情况来看,双径向-双切向的方法退速度模糊的效果很好,乌鲁木齐多普勒雷达和五家渠雷达的径向速度模糊基本都能退除。两雷达探测到的回波位置、回波强度和结构都非常一致,资料可靠,适合进行双多普勒雷达观测。(3)通过上述两个个例,分析出Cressman插值的参量选择对风场的细致结构有一定影响;径向速度误差引起的风场反演误差与该点所处位置有关,1m/s的径向速度误差也不会改变风场的中尺度结构,风场反演方法稳定。(4) 2004年8月7日的强对流性降水过程为对流单体发展为对流带状回波的过程,在对流单体的左侧生成新的对流单体,逐步发展为长度约90km范围的带状对流系统,该系统正好与较强的东北风和较弱的西风形成的辐合相对应,上升气流与强对流回波相对应,不同回波带有各自相独立的风场结构。用双多普勒雷达观测得到对流系统的内部风场有利于了解对流系统的内部动力过程,从而探讨降水的形成和演变机理。(5) 2005年6月26日的强飑线过程,大气层结条件不稳定,地面风场辐合,加上午后升温触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在旧回波右侧一定距离处依次生成的新回波与旧回波的合并形成了一条长50km东北——西南向的飑线,飑线前部存在一中尺度辐合线,合并是影响飑线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回波单体间的低层辐合促使新的回波单体的生成和发展,并影响对流单体的合并。飑线中发展旺盛的对流单体具有明显的超级单体的特征。低层暖的低压区与强回波区和辐合区相对应,上升气流区的温度较高。
其他文献
本论文对安装在我国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青海瓦里关山全球大气本底站(100.9°E,36.3°N,3810ma.s.l.)Brewer#054光谱仪观测的1997-2007年间的UVB波段(290-325nm)数据进行QA/QC的研究。对因校准时的标准光源的差异、环境温度的变化、光谱仪的波长漂移以及进光系统的余弦效应这四种容易给测量UVB光谱辐照度带来误差的因子进行分析,确定各因素带来的误差大小
利用1980-2004年的中国地区历史天气图、大气探空资料、逐日降雨量资料和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多种统计、诊断方法,首先对近二十多年高原低涡的基本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原低涡发生年际变化的成因;随后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基本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最后分析了高原低涡群发的成因以及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可能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近25年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
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伴随着全球变暖过去几十年我国华北地区降水量持续减少,导致该地区的水资源进一步缺乏。华北水资源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夏季空中水是华北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源泉,深入认识华北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是制定未来国家水资源应对策略的重要前提。为此,本论文利用东亚探空资料,全国722个台站的降水、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和ECMWF大气再分析资料
美国Oklahoma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开发的中尺度模式ARPS(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已经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暴雨的研究中,而ARPS-3DVAR系统在国内的应用还很少。本文将国内新一代多普勒雷达(CINRAD-SA)的反射率及径向风资料引入ARPS-3DVAR同化系统进行同化,针对2006年登陆浙江苍南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超强台风“桑美”,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中国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是提升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改善国家形象的重要机遇。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面向全球所有观众讲述了一个意蕴悠长的中国故事。而中国媒体对于冬奥会进程的关注、报道和创新传播工作,早在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之际就已经开始,尤其是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的一年时间内,各大媒体紧紧围绕冬奥主题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求新求变,通过内容形
利用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自动站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风廓线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卫星云图和TBB资料、3小时一次的原始报文数据以及6小时一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北京地区2006年7月31日(第一场暴雨)和8月1日(第二场暴雨)接连下的两场暴雨进行细致的观测对比分析。(1)分析表明:500hPa西来河套槽东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即加深的槽和切断为低压槽,分别是北京7月31日和8月1
强对流天气的准确预报一直以来是预报中的难题。本论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31日和8月1日两次典型降水个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雷达资料为主,应用雷达变分分析系统(VDRAS),重点对两次过程的边界层三维风场和温度场特征,以及低层东风对边界层辐合线形成的作用等进行对比分析和初步的探讨,旨在进一步揭示北京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为今后开展对流天气的更深入研究和解决业务预报中的难题,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特别北京作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大气环境质量更令世人瞩目,尽管北京已通过集中整治空气质量已有了长足的改善。但仍有不少大气污染问题有待解决。其中除了细粒子污染问题,光化学烟雾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夏季O3污染以及十三陵地区高O3浓度两个问题进行了观测研究。2001年9月7日~17日在北京城区舞蹈学院楼顶和十三陵地区昭陵进行了一次以O3
本文利用耦合了CAMS详细云分辨方案的中尺度暴雨云分辨模式MM5v3,采用T106资料作为初始背景场,结合GMS-5红外云图、地面雨量和雷达资料等实测资料,利用高分辨率套网格方案和适当的物理过程,对2002年7月22日08时~23日08时的一次梅雨锋云系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与实测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梅雨锋云系微物理特征,并进行人工引晶催化模拟试验,探索人工调控区域雨量的可行性。分析实测的红
青藏高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亚洲季风、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都有重要影响,而高原大气边界层作为连接高原独特下垫面和自由大气的桥梁,在上述影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高原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的匮乏严重制约着青藏高原天气与气候研究。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于2003年在高原中部那曲地区安装了日本三菱公司的WPR1300型风廓线仪,并于2004年4-9月进行了连续的大气边界层结构探测。风廓线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