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剧具有直击心灵、震撼人心的作用,在西方向来被认为是万艺之首,是“最高的艺术”“最高的诗”,历经千年而艺术魅力不减。中国的悲剧概念是自近代开始从西方引入的,随着悲剧概念的本土化,其内涵逐渐延伸分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悲剧理论不断被丰富。值得思考的是,学者们总是站在西方悲剧理论之中来衡量和审视中国古典悲剧,关注中西古典悲剧之间的差异,忽视了中西古典悲剧的本质共通之处。众多学者对中国古典悲剧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古代的戏曲在表演和舞台色彩上都给人一种热闹之感,只有哀怨之情而缺少庄严肃穆之感,与西方古典悲剧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别。但当我们将目光透过悲剧内容与形式的外壳投注到悲剧的内核,即“悲剧性”之中,便可发现中西古典悲剧有着最本质的共通之处——悲剧作品之中都充满悲剧美,洋溢着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力。中国古典悲剧的悲剧意识源远流长,但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悲剧作品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风貌,但却悲剧性不减,以独特的身姿列于世界悲剧的浩瀚烟海之中。本文在承认中西古典悲剧存在本质共通之处的基础之上,立足文本,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结合中国古典悲剧发生、发展的地理环境、文化土壤和特定的社会背景,分析中国古典悲剧的悲剧人物、悲剧冲突以及悲剧结局的特别之处,进而探讨中国古典悲剧的现实主义的悲剧品质和“中和”之美的审美倾向。本篇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对“悲剧”这一概念的范围做了界定,并对论文立足的文本——王季思先生等人选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做了简单介绍。此外,还对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分阶段对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现状做了分析。第一章从三个层次介绍了中国古典悲剧的文化底色。第一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出了温和的自然环境之下孕育出的温和的民族性格;第二节“家国同治”的血缘宗法制度和儒学的张扬,论证了血缘关系和儒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顺应、节制和守序的思想;第三节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转折时期,论述了中国古典悲剧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第二章基于《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采用了中西比较的视角对中国古典悲剧的内容与形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节对悲剧人物进行了简单分类,总结其是具有超越精神的普通人的特点;第二节分析了中国古典悲剧的悲剧冲突是发生在正邪力量之间;第三节将中国古典悲剧结局大致分为现实的团圆、虚构的团圆以及解脱型三种类型,分析其各自产生的原因。第三章基于前两章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悲剧独特的美学特征。第一节现实主义的悲剧品质分三点进行论述,分时代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古典悲剧题材的现实性以及悲剧作品中惩恶扬善的批判作用;第二节“中和”之美的审美倾向同样分三点进行论述,阐述了“中和”之美审美主张的发生发展;悲剧作品中悲剧情节的悲喜结合、悲剧结局的圆满无缺中体现出的“中和”之美倾向。最后一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了一个总结和升华,中国古典悲剧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其闪光点更加突出,传达出的悲剧精神在当代依旧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