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往往处于文学系统的边缘,儿童文学翻译的边缘地位则更甚,常被翻译界忽视,成为译界研究的一大盲区。然而,儿童文学因其教育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实则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本文以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所著的魔幻儿童文学作品《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为语言研究语料,分析其译本中的不可译性。《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近七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三亿五千多万册,在中国也赢得了广大小读者的欢迎。但是,由于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在阅读的过程中,许多儿童读者遇到了因不可译性而产生的理解障碍。通过研究发现,译本很难与原始版本具有同等的可读性。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在其代表作《语言学翻译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不可译性”的概念,并将“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本文以卡特福德的“不可译性”为理论框架来研究《哈利·波特》中的不可译现象。由于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性,《哈利·波特》小说中语言的“不可译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以单词游戏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原文中大量的缩写词、押韵手法、回文造词和双关语。文化不可译性则是由小说的英语语言背景产生的。例如,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以英国的寄宿学校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其中学生的职位也来自英国的教学体系;书中多次出现的主要人物海格(Hagrid)操着一口西南英语方言;魔法世界中大量的神奇生物脱胎于欧洲文化体系。这些现象在中国文化中无法找到对应,因而“不可译性”非常明显。通过对儿童文学中不可译现象的研究,本文旨在一方面唤起译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通过加深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帮助译者了解自身翻译的局限性,以便其及时调整翻译策略,最大程度为读者还原原作的风格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