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北京市大兴区南红门再生水灌区为研究对象,沿地表水--土壤--地下水整个水土系统,通过布设监测站网,开展再生水水质监测、土壤污染物监测和地下水水质水位监测,分析研究了研究区再生水水质、土壤典型污染物纵向分布以及地下水水质分布现状。系统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综合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为灌区地下水资源环境管理和优化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提供科学依据,对利用再生水灌溉地区的地下水污染防控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再生水水质监测评价,灌区内再生水水源主要来自于黄村和小红门再生水厂,主要为城镇生活污水,再生水水质相对较好,8个监测断面的水质除采育闸个别月份全盐量和硫化物达不到灌溉水质标准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20922-2007)》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其余均满足灌溉水质标准。分别选取灌区的上下游布设钻孔,开展土壤污染物监测,结果表明,进入包气带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相对较低,同时由于研究区土壤包气带主要是由细颗粒砂质和粘质颗粒组成,渗透性较差,污染物难以穿透包气带进入含水层。研究区布设28眼水质监测井,选取氨氮、硝酸盐氮、重金属等50余项监测指标,利用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分别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由于该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起长期采用污水灌溉,导致目前研究区部分区域水质较差,占了研究区总面积的34.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从2008年底开始使用再生水灌溉,通过2006~2011年地下水水质趋势分析,暂未发现再生水灌溉对灌区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通过地下水水位监测资料分析,利用再生水进行灌溉以来,减少了研究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回补。利用地下水水质模拟软件GMS,选用氯化物为指示因子,模拟不同场景下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变化规律。由于灌溉水量相比含水层中地下水水量较小,且地下水流动速度相对较快,再生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作用较小。由于研究区再生水用于灌溉的时间较短,暂时还未发现对地下水水质有不良影响,但由于再生水水质的复杂性,不能排除再生水灌溉对该区域地下水环境的不良影响,仍需要进一步开展灌区地下水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