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室内病变由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多,脑室内病变使得显微外科手术难以进行,目前神经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在神经外科病变治疗中已十分普遍,尤其在治疗脑室内病变被认为是显微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法。研究目的:分析在临床上通过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幕上脑室内病变患者的解剖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通过收集在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并通过术中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幕上脑室内病变(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内)的1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症状性透明隔囊肿;1例位于侧脑室Monro孔区囊肿;1例侧脑室内实性肿瘤,1例透明隔区肿瘤,1例左侧侧脑室旁及丘脑肿瘤;10例脑积水的患者通过在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重新构建脑脊液循环,其中4例因颅脑手术后伴发脑积水;2例患者因松果体区肿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4例特发性梗阻性脑积水,均行ETV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手术包括ETV、神经内镜下脑室内肿瘤活检术、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术、神经内镜下脑室内肿瘤切除术以及神经内镜下脑室内囊肿切除术等。术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及MRI),病变均位于侧脑室、第三脑室内或脑室旁,并完善心电图、胸部平片、实验室检查、高龄患者或心功能不佳患者行心脏彩超,腰穿测脑脊液压力等检查。手术采用STORZ硬质内镜(4mm*150mm,分为0°、30 °、45°成角内镜)、脑室镜(4mm*180mm)及Endoport内镜工作通道(外径20mm*160mm工作通道长度)及相关显微器械。术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有无头痛、体温变化、颅内压力变化以及是否有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脑脊液漏、伤口愈合、术后癫痫等并发症。在内环境方面,予以监测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在拔除气管插管平稳后、住院动态复查头颅CT,评估手术疗效及相关病情。术后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不适随诊,一般在术后3月、半年以及一年左右复查头颅CT或者MRI,评估肿瘤有无复发,脑积水症状有无改善。结果: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幕上脑室内病变,其中2例透明隔囊肿经神经内镜造瘘后,2例患者症状均消失,其中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头痛对症治疗后头痛消失;1例侧脑室囊肿,术后症状缓解;1例侧脑室内肿瘤,完整切除,临床症状消失,2例神经内镜下肿瘤活检诊断成功,出院后均化疗或放射治疗。10例患者行ETV,其中9例患者脑积水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1例因术前基础状况差,术后死于肺部感染。结论:掌握内镜下脑室解剖特点,才能在内镜手术中准确定位从而精确实施手术。神经内镜技术具有解剖清晰、创伤小等优点,治疗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囊肿、<2cm脑室内肿瘤切除及脑室肿瘤活检等幕上脑室内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联合应用神经导航、激光刀等新技术可以协助解决术中肿瘤定位、重要结构保护以及通道止血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