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红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与东海,其具有繁殖率高、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人们对脉红螺的需求越来越高,它已经成为我国渔业重要的养殖捕捞对象。脉红螺不同群体表型差异较大,壳色呈现多态性。环境影响与遗传多样性均可以造成物种表型多样性。环境对表型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观遗传(DNA甲基化)。探究脉红螺壳色多态形成原因对新品种培育和人工育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中国沿海采集不同壳色脉红螺群体,主要为中间色、橙色和螺纹色。首先观察不同壳色群体脉红螺生态习性,测定其生理指标,分析不同壳色群体的形态差异。其次,利用CO I基因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利用微卫星技术(SSR)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最后,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对不同壳色脉红螺群体进行初步表观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脉红螺遗传多样性与甲基化多样性与壳色多样性之间的关联。主要结果如下:1)观察了脉红螺的生活习性,测定了相关的生理指标,对它们的发育过程、繁殖过程和人工养殖的常用方法进行了解。在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连续从大连、青岛、烟台和连云港采集了中间色、橙色和螺纹色不同群体脉红螺。对样品进行保存处理、DNA提取,之后进行形态测量,分析了不同群体间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三种壳色贝壳的生态习性没有明显的差别,形态指标差异也不显著。2)测定了三个脉红螺群体的COI位点的基因型序列,并从GenBank下载了两个红螺的序列作为外群体进行分析,运用贝叶斯法与NJ法对对群体的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三个群体的系统分支较少,说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比较小,产生变异的个体也较少。利用SSR分析了 9个位点的微卫星标记,首先进行了引物的筛选与优化,选出了合适的引物,制定了相应的体系进行了 PCR扩增,之后又进行了电泳分型,最后通过GeneMarker得出峰图,运用pogene软件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发现三个群体中都具有较高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在2~19之间,期望杂合度变化范围在0.5062-0.9418之间,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明显,橙色群体的多样性最为丰富。3)利用甲基化扩增敏感多态性技术(MSAP)对三种壳色的群体进行了甲基化水平的分析,发现三个群体甲基化水平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橙色群体甲基化率达到了68.36%,中间色群体达到61.32%,螺纹色群体为64.53%。橙色群体甲基化水平最高,推测造成脉红螺三种壳色差异与甲基化有关,外界环境因素可能对脉红螺壳色多态性起到了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