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mscuos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嘧啶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物质,研究其合成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5-氟尿嘧啶(5-FU)为起始原料合成了25个5-氟嘧啶类化合物,其中23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通过IR、1HNMR、MS和HRMS进行了表征。用MTT法对所合成的25个5-氟嘧啶类化合物的体外抗BEL-7402(肝癌)肿瘤细胞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然后从中选出10个活性较好的化合物用MTT法分别测定了它们的抗A549(人肺癌)、MCF-7(人乳腺癌)、HL-60(人白血病)肿瘤细胞的增值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与阳性对照组样品顺铂及5-FU相比,化合物Sj100表现出了更强的抗A549、MCF-7、HL-60肿瘤细胞活性,IC50值分别为0.021,0.34,0.12μg/ml。化合物Sj101,Sj105对HL-60肿瘤细胞(IC50值分别为3.68,2.43μg/ml)、化合物Sj104,Sj109对MCF-7肿瘤细胞(IC50值分别为2.68,3.52μg/ml)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5-氟嘧啶的化学结构上引入适当的取代基可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第二部分:对N1或N3-单取代炔丙基或烯丙基-5-氟尿嘧啶的合成进行了研究。提供了一种以二碳酸二叔丁酯作为5-氟尿嘧啶的N保护基选择性的保护N1或N3合成N1或N3-单取代炔丙基或烯丙基-5-氟尿嘧啶的方法。产物的结构分别通过IR和HRMS得到了确证。  第三部分:论文的第三部分研究了硫羰基伊马替尼的合成方法,并对硫羰基伊马替尼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与伊马替尼相比硫羰基伊马替尼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稍差。
其他文献
内质网(ER)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胞器,既是蛋白质合成和翻译后修饰、折叠与装配的重要场所,也是细胞第二信使Ca2+的贮存器,还与糖类、脂类和甾体类激素的合成、血糖
结合实际经验,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进行介绍,供大家探讨。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application of high-yielding maiz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
【摘要】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移动网络、WiFi无线网络以及流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视频直播、视频点播、网络电视、多媒体信息发布等在内的网络视、音频应用正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校园模拟电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升级为互动高清数字电视台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进而通过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总结出:升级为校园网络电视台是最佳方案。  【关键词】校园 模拟电视 数字电视 网络电视
加强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紧紧抓住党政正职特别是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这一关键,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才能真正加强,质量才
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生物体内的还原性物质对这一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还原性物质参与许多生理过程,研究表明生物体还原性物质含量的变化与生物体的疾病有着重要的联系。还原性物质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们对基体有着抗氧化防御、解毒、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癌等生理功能。硒半胱氨酸是一种重要的还原剂,主要的生理功能有:参与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心血管功能
江泽民同志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
金属卟啉是一类在生物体的氧化还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化合物,而酞菁的结构与卟啉类似。金属酞菁是由酞菁中心的空穴与金属络合而形成的,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由于其独特的大π共轭结构使其表现出很高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金属酞菁的这些性质,使其不仅广泛应用于染料、光动力疗法、有机光伏材料和电池催化剂等领域,而且还可以用于一些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如催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脱羧反应等。吡唑是一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不仅由于具有高度有序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可控孔大小等优点,且还可作前驱体制备出多孔材料,已在气体吸附、光学、磁性和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选用了四种结构相关的双咪唑类配体1,4-双咪唑苯(bib)、1,4-双苯并咪唑苯(bbib)、4,4-双咪唑联苯(bibp)和4,4-双苯并咪唑联苯(bbibp),并分别引入对苯二甲酸(p-H2bdc
虽然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早在17世纪就已经被发现,但是其气体吸附等性能到最近才被关注,并且这些性质主要集中在块体材料上,纳米尺度的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和其他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