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的理论是一个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系统,处于一个从低到高的梯次型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也进一步表明,人与动物的距离越大,其本能性需要就越小,文化性需要的作用就越大,当人不再受生存需要完全支配时,创造精神文化和追求精神充实就会成为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告别了“温饱时代”,跨入了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在人的需要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社会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的满足需要相比,其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尺度还相对滞后。因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以大同市居民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为样本,“解剖麻雀”,对当前大同市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论文深入分析大同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探寻不断满足大同市居民文化需求的路径。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基本理论部分。主要是是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概念界定、人的需要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西方学者的需要理论、十八大以来我党关于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概述。第二,大同市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和特点。其现状主要是:城市居民精神文化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城市居民文化发展空间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文化产业链条。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明显增长、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性、差异性。第三,大同市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共文化资源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产品供应单一,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社区文化活动贫乏,居民满意度不高;娱乐化、功利化文化需求较多。就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资源型城市文化管理体制滞后;二是财政投入有限,公共设施落后;三是倚重旅游文化,文化产品单一;四是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第四,不断满足大同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对策。一是进一步发展经济,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二是优化文化产品结构,提高居民文化需求质量;三是积极投入文化建设资金,增加文化产品供给;四是发挥市场对文化的资源配置作用;五是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