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护理技术中的点穴疗法对老年清晨高血压患者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清晨脉率、中医症候、血瘀情况及睡眠情况的改善效果,以探讨通过点穴疗法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1.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采取两样本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采用抛硬币法将天津市某2所社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于2019年7月至11月以2所社区中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8例)开展研究。对照组(39例)在研究期间延续干预前日常高血压治疗;干预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和三阴交5个穴位进行每日睡前1次,每次约15分钟,为期8周的点穴治疗。2.在干预前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BIQ)评价患者基本情况;在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采用中医症候积分量表(TCMSSS)、血瘀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PRS-bs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评价患者中医症候情况、血瘀情况及睡眠情况;在干预前、干预2周时、干预4周时、干预6周时和干预8周时(干预结束后)使用医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干预期间患者清晨收缩压(MSBP)、清晨舒张压(MDBP)及清晨脉率(MPR)的变化情况。3.所有数据核对后录入Excel2013并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PSS2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Shapiro-Wilk检验进行数据的正态性检验;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或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组间均衡性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t’检验、?~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实际纳入患者76例,两组各38例,实际有效样本为97.4%。干预前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情况、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清晨脉率、中医症候情况、血瘀情况及睡眠情况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均衡可比。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清晨收缩压的组别效应(F=35.303,P<0.01)、时间效应(F=67.472,P<0.01)以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79.602,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清晨舒张压的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527,P=0.220),时间效应(F=5.714,P<0.01)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4.233,P<0.01)有统计学意义;清晨脉率的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109,P=0.296),时间效应(F=26.100,P<0.01)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25.357,P<0.01)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中医症候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干预组TCMSSS总分(t’=7.601,P<0.01)及主要症候TCMSSS得分(t=7.106,P<0.01)均低于对照组。疗效评价结果显示,点穴疗法对改善患者症候有效(Z=5.512,P<0.01)并可缓解主要症候(?~2=25.333,P<0.01)。3.两组血瘀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除情绪维度得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P=0.799)外,干预组PRS-bss总分(t=6.976,P<0.01)、活动维度(t=6.474,P<0.01)、睡眠维度(t’=3.822,P<0.01)、加重维度(t=5.010,P<0.01)得分均低于对照组。4.两组睡眠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干预组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t=3.680,P<0.01),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Z=2.583,P<0.05)。研究结论点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收缩压、中医症候、血瘀情况及睡眠质量,且降低清晨收缩压的效果随治疗时间的积累逐渐增强。然而,虽然本研究发现清晨舒张压与清晨脉率可以随点穴治疗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暂未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点穴疗法对清晨舒张压与清晨脉率的效果及显效时间的确定仍需通过进一步研究探讨。总体来看,点穴疗法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护理手段,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清晨血压管理提供了一种安全、便捷、经济、有效的补充护理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