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尘化的力学影响及防护涂层破坏机理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尘化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温腐蚀形式。通常表现为金属或者合金分解为金属颗粒和尘埃,或伴随氧化物、石墨和半球形蚀坑形成的过程。虽然国内外学者针对这种腐蚀现象进行不少研究工作,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围绕金属材料本身的尘化腐蚀机理而开展的,不涉及外加载荷的作用,具体的防护措施更是在探索性的研究之中。   事实上,工程结构材料几乎都是使用在有外加载荷的场合,因此研究工程结构材料在外加应力状态下的尘化腐蚀机理和现象十分必要。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鲜见文献报道。此外,对于高温腐蚀的有效而经济的防护措施-高温涂层在外载荷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也无人涉及。鉴于此,本文对外加应力对金属尘化腐蚀机理的影响以及对超音速电弧喷涂的抗高温腐蚀涂层的耐金属尘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   1、通过对近几年有关金属尘化和高温涂层的文献的分析、研究、整理,对金属尘化腐蚀机理、高温涂层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必要研究外加载荷对于金属尘化和涂层失效机理的影响的观点。   2、以碳扩散机制和Fick定律为基础,研究了外加应力对碳扩散的动力学、热力学影响,并推导了外加应力下金属尘化过程中碳的扩散模型;用ABAQUS模拟了其扩散行为,并与COMSOL Multiphysics计算的多场耦合条件下的碳浓度梯度分布作了比较;用ABAQUS模拟了碳化物体积增量引起的金属尘化腐蚀蚀坑的产生过程。   3、开发了一套操作简便,试验温度均匀,试验精度高,成本低的外加应力状态下多气氛的高温腐蚀试验系统,并较好地解决了试验系统中有害、高危腐蚀气体的密封问题。   4、设计了外加纯弯曲应力(最大应力100MPa、50MPa、10MPa、无载荷)下CrMo钢的金属尘化腐蚀试验,在一次试验中同时获得拉伸和压缩应力,以研究外加拉伸和压缩应力对金属尘化和碳扩散的影响,每个试样进行了560℃下200小时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弯曲应力的增加,试样表面的腐蚀程度(积碳量、蚀坑数量)越严重;但是在同一载荷下试验后的试样受压侧和受拉侧表面的腐蚀程度并无明显的区别;外加载荷对受拉侧或受压侧的渗碳层深度的影响是明显的,随着外加弯曲应力的增加,在受拉侧,渗碳层深度是逐渐增加的;在受压侧,随着压应力的增加,渗碳层的深度是逐渐减小的。   5、对超音速电弧喷涂的Cr5Mo、Cr9Mo两种基体材料的三种涂层(Al、FeCrAl、CrNi)均分别在500℃和600℃下进行了1000小时的耐氧化试验,结果显示:抗高温氧化性能为CrNi涂层最优,FeCrAl其次,而Al涂层在本试验中基本不具备抗高温氧化能力。   6、设计了外加纯弯曲应力下三种高温涂层的金属尘化腐蚀试验,最大弯曲应力50MPa,温度560℃。外加的纯弯曲应力对金属尘化腐蚀的影响是明显的,压应力加剧了金属尘化腐蚀,而拉应力延缓了金属尘化腐蚀速率;对同一个试样的受压侧和受拉侧,受拉侧的渗碳层深度明显比受压侧要厚;而对于三种不同的涂层试样而言,最不耐尘化腐蚀的Al涂层试样的渗碳层深度最大,CrNi涂层的渗碳层深度最小。
其他文献
喷雾技术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燃烧技术的进步与喷雾技术密切相关。在燃油喷射内燃机中,缸内的燃烧过程决定于燃油的雾化效果,并进而影响到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
随着电力系统和发电设备向高参数、大容量的发展,以及电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迫切要求机组运行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应变能力,这样采用仿真机的培训方式得到了广泛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HCCI由于具有较高热效率、低NOX和PM排放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如何控制着火时刻,拓宽运行工况范围仍是目前的难点。本文首先在一台经过改造的四缸柴油机的第四缸进行HCC
本文以底排弹出炮口快速泄压导致AP/HTPB底排药剂出现熄火复燃或者完全熄火燃烧工况为工程背景,开展了AP/HTPB底排药剂稳态与非稳态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侧重研究了底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振动噪声小、寿命长、运行平稳、维护方便等优点;但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经济性较差,特别是在低工况时不够好,且XNO排放量较高。化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排在煤、石油、天然气之后,作为世界第四大能源。生物质能的转化利用在整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传统燃料煤相比它具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热环境,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
上世纪70年代美国NASA兰利研究中心发现具有顺流向微小肋条的表面能有效降低壁面摩阻,突破了表面越光滑阻力越小的传统思想。此后,湍流减阻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了各种工程设
医学超声成像因其操作简便、安全无创和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由于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组织的声学参数存在差异,超声在生物体内传播时将发生复杂的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