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通过对3组共45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电针次髎穴为主、电针其他穴位和膀胱、直肠功能训练治疗,记录疗前疗后《国际脊髓损伤数据集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及《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扩展数据集》。证实电针次髎为主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患者膀胱及肠道功能障碍的症状,并探究其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临床疗效。2方法2011年3月-12月于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15例,中国康复中心中医治疗中心住院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一15例、对照组二15例,此45位患者均符合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中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及原发病诊断:S2-S4以上脊髓损伤,年龄治疗组41.13±10.43岁,对照组一39.87±10.58岁,对照组二42.00±8.77岁。病例的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岁,智力正常,精神正常,语言表达能力正常,且能合作评价问卷;②符合诊断标准;③急性脊髓损伤后出现二便障碍的患者,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或尿潴留、排尿无力,大便失禁或大便困难、排出不能;④病程3-12月;无严重心肝肾病变,一般情况良好;⑤未放置心脏起搏器;⑥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①脑病以及脊髓炎、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疾病导致的二便障碍;②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二便障碍;③患者精神疾患或者智力低下,严重心、肾、糖尿病患者;④由于尿道或下消化道器质性梗阻、肿瘤引起的二便障碍;⑤ASIA损伤分级中E级评分患者;⑥不愿配合的患者。病例剔出标准①不完全符合纳入标准缺纳入的患者;②符合纳入标准在纳入后没有接受实验的患者。采取非随机同期对照方法,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各一次数据采集。试验组穴方:中骼穴,次髎穴、会阳穴。针灸方法:电针。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取中髎穴、次髎穴与会阳穴,使用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部位。使用13cm规格华佗牌针灸针对中骼穴、次髎穴针刺,要求30度斜刺,进针深度大约12cm;提插加强针感,并要求触电样针感放射至前阴,然后把针挑出少许,将配对电针的电极接在针柄;使用8cm规格华佗牌针灸针对会阳穴针刺,要求局部有酸胀感,电针方法与中、次髎穴相同。电针接好后,将电针仪频率设定为2/15Hz,打开开关,缓慢的将电流强度增大,直至会阴表浅肌可见明显收缩,使患者双足内翻,两髋关节内旋为宜,但不可超出患者的耐受程度。频次和疗程:每日一次,疗程2个月。对照组一穴方:其他穴位(不含八髎和会阳穴)。针灸方法:电针,电针方法同治疗组。频次和疗程:每日一次,疗程2个月。对照组二治疗方法:膀胱和直肠功能训练。频次和疗程:每日一次,疗程2个月。三组基础治疗:肢体康复训练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尿潴留患者实行间断清洁导尿,便秘患者每1-3天进行甘油灌肠剂灌肠一次。3结果45例均完成观察,发生晕针症状0例。三组治疗方法均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康复有积极作用,其中治疗后治疗组有2例恢复尿意,有2例非自主漏尿频率改变,治疗组与对照组一有膀胱排空方法改变,三组均有便意恢复,三组均有排便所需时间改变,三组均有排便频率改变;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后三组尿意均无改变,治疗组有2例便意恢复,治疗组有1例膀胱排空方式改变,治疗组与对照组一有非自主漏尿频率改变,治疗组与对照组一有排便所需时间改变,对照组一与对照组二有排便频率改变。通过以上数据说明电针次髎为主穴方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患者的尿意和便意恢复、非自主漏尿有明显疗效,对排便时间和排便频率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治疗组在便意的恢复、排便所需时间和频率远期效果亦比对照组明显,而ASIA脊髓损伤分级中低级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高级患者。4讨论通过研究此次纳入的45例脊髓损伤患者,发现三组治疗方法均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的康复有积极作用,其中治疗组患者与两外两组患者相比尿意和便意的恢复效果明显,能较好的改善非自主漏尿的症状和膀胱排空方法,且使排便时间缩短、排便频率改善;治疗组在便意的恢复、排便所需时间和频率远期效果亦比对照组明显。对照组一与对照组二患者症状的改善效果与治疗组相比不明显,其中两组尿意均无恢复,对照组二膀胱排空方法及非自主漏尿频率均无改变。ASIA分级中A级患者尿意及便意均无恢复,膀胱排空方法与非自主漏尿频率均无改变;而D级患者有2例恢复尿意,4例便意有改善,4例有膀胱排空方法改变,2例非自主漏尿频率改变,4例有平均排便时间改变,3例有排便频率改变。由上数据我们得出电针次骼为主穴方对脊髓损伤后二便障碍患者的尿意和便意恢复、非自主漏尿有明显疗效,对排便时间和排便频率有较好的改善效果,而ASIA脊髓损伤分级中低级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高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