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课程生成机制是大学课程生成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动力体系,是大学课程生成的内在方式及其机理。其中心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学课程是由谁来决定的?是如何生成的?这个国家在大学课程生成上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当前世界范围内主要存在三种基本类型的大学课程生成机制,即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学校自主型,每种类型的生成机制都存在其优缺点。 制约大学课程生成的因素主要有五个:国家意志的制约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生产力的制约是根本性的;学术领域的制约是最具高等教育特色的;学生的需要是终极的制约;课程现有发展水平及课程论的制约是来自于课程自身的。每种因素都对大学课程生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大学课程生成过程中,必须遵循五个原则: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专深与广博相统一的原则;理论指导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从解放后大学课程生成机制的历史演进看,建国以来我国大学课程生成机制基本上属于单一的中央集权型,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逐渐向学校自主型转变。两者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到底何种是最适合我国的?笔者认为,“一主多元”的大学课程生成机制是最为理想的。“一主”是指大学课程生成以大学自身为主体,这一方面是我国建国以来集权的弊端使然,另一方面,也与全球大学课程生成机制发展的共同趋势一致,同时,更是大学学术自由精神的体现。“多元”既包括中央和地方不同程度的集权机制,又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参与机制。“多元”对“一主”既是一种辅助,又是一种补偿,两者结合起来,使大学课程生成机制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促使生成最完善、最优化的大学课程。“一主多元”大学课程生成机制建立的保障包括两个层面,“一主”的保障关键是建立大学自身课程生成的支持体系,其中包括内容支持、方法支持与技术支持三个层面;“多元”机制的保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形成民主开放的社会氛围,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中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