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俚曲集》收集了十五篇俚曲作品,是蒲松龄利用当时流传在山东地区的小曲,以当地的方言俚语填词而创作的长篇说唱文艺作品集。长期以来,聊斋俚曲都是家族相传、口耳相授,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曲调,很多曲牌都失传了。再加上聊斋俚曲的语言是淄川一带的方言土语,方言区以外的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使聊斋俚曲的流传受到了限制。同时,由于《聊斋志异》的声誉,掩盖了聊斋俚曲的成就,因此《聊斋俚曲集》的研究一直被学术界冷落。2006年,聊斋俚曲被列入“中国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其研究也仅仅是刚刚起步。本文以文本阅读的研究方法,对《聊斋俚曲集》的创作缘起、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五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内容是《聊斋俚曲集》的创作目的,以及《聊斋俚曲集》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探讨《聊斋俚曲集》的创作缘起。蒲松龄之所以在晚年创作俚曲,是因为这时有俚曲创作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动因。从客观环境来看,元至清初小曲蓬勃发展,俚曲的创作承袭了这一文化传统和遗存。山东境内戏曲家辈出,也给俚曲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从主观动因来看,晚年的蒲松龄更加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作品关注的焦点也随之转为整个社会和下层民众。他希望这些通俗易懂的俚曲可以抨击时弊,醒世救世,从而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第二章主要探讨《聊斋俚曲集》的主要内容。聊斋俚曲内容丰富,本文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作者或揭露封建官僚专制机构的罪恶,或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或反映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或赞扬敢于反抗的英雄人物。二是反映家庭问题,宣扬孝悌、仁义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涉及到的家庭关系有父子、婆媳、(继)母子等两代之间的关系,也有夫妻、兄弟、邻里等同辈之间的关系。蒲松龄还利用前世业今世报、现世业现世报、现世业来世报的因果报应模式来进一步加强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第三章主要探讨《聊斋俚曲集》的艺术特色。这一章从诙谐的表达方式和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进行探讨。为了寓教于乐,蒲松龄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而且语言幽默诙谐。俚曲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丰富、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世俗女性中有德才兼备的贤妇,泼辣的悍妇、妒妇,勇敢机智的奇女子。还有温情脉脉的理想中的异类女性形象。